賈牛的疑問,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做買賣,就得賣好賣的貨物,大到木材,小到繡花針,都得有銷路才能盈利,而大批次製作襪子拿來出售,很難盈利。
首先,做襪子和做衣物類似,由裁縫根據每個人的腳部尺寸來縫製襪子,不然襪子和腳的尺寸差太多,穿上去鬆垮垮的不舒服。
而一個作坊大批次製作襪子出售,別人買回去後穿在腳上很可能不合適,還得自己或者找裁縫來改,那不如一開始就找裁縫做,這是賈牛想不通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尋常布衣百姓可穿不起襪子,能每日著襪的人,家境必然殷實。
所謂穿不起,並不是指買不起,而是指用不起,一件衣服可以穿很久,襪子卻時不時要換著穿,襪子相對衣物來說是消耗品,對於出行以步行為主的布衣百姓來說,襪子的消耗會更大。
想要每日著襪,會導致生活成本增加,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會更加艱辛,有那點閒錢,還不如多做一套衣物,或者多買幾升米。
夏天熱,光著腳穿草鞋、木屐很涼快,腳髒了洗洗就行;到了冬天,有襪子為腳禦寒當然好,但光著腳穿靴子或者布鞋,熬一熬也就過去了。
自古以來,布衣百姓都穿不起襪子,日子照過,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那些穿得起襪子的人家,需要買襪子麼?基本上不需要。
他們有裁縫,不缺布匹,所以讓裁縫用布做襪子即可,何必多此一舉去買?
所以賈牛想不通的是:能穿得起襪子的人基本不需要買襪子,而穿不起襪子的人肯定承擔不起額外的生活成本,那麼開一個襪子作坊,能有什麼盈利?
吳明也有同樣的疑惑,但他沒有質疑過妻子司馬令姬,現在賈牛提出來了,吳明也想聽個明白。
胸有成竹的司馬令姬正好作答,這也是她和賈牛之妻之前正在討論的問題,拿起案上一本畫冊,司馬令姬將其開啟,開始藉助上面所畫各類示意圖,來解釋做襪子盈利的商機在哪裡。
她從大掌櫃王越那裡聽來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引用了:“生活成本,決定生活方式,這句話,大家以為如何?”
眾人點頭:“有道理。”
司馬令姬繼續說道:“黃州有大量養殖場,讓蛋類、肉類的價格大降,許多往常一年都吃不上幾次肉的百姓,現在也吃得起雞鴨蛋和肉了,至少每月都能吃上幾頓。”
“黃州有水力紡織作坊,讓布匹的價格大降,許多往日全家共用一兩件衣物的人家,現在每人一套衣物已經很正常了。”
“黃州有大量工坊、作坊、養殖場,還有各式各樣的產業,僱傭了大量的百姓‘做工’,他們每月都能憑藉勞動獲取工錢,收入增加,生活成本又降低,生活方式自然就變了。”
”隔幾頓吃肉,一人一套衣物,冬天還能有雞絨被禦寒,這種生活方式在黃州及鄰近州郡已經司空見慣,如此種種,不就是生活成本決定生活方式的寫照麼?”
“那麼,當黃州出現大批次、低成本襪子時,布衣百姓每日著襪的生活方式,不就應該出現了麼?”
賈牛覺得有問題:“低成本?襪子都是要靠裁縫用布縫製,每個人的腳尺寸不一樣,工坊做出的襪子,如何做到低成本的同時,又能讓不同的人買到合適的襪子?”
“莫不是還要找裁縫改?那還不如直接找裁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