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兄長在這裡,會怎麼做?
如果是父親還活著,就在這裡,會怎麼做?
。。。。。。
當落日的最後一絲光芒消失在地平線上時,東軍左翼方陣接近崩潰的邊緣,三面受敵而一面無敵,此為圍三缺一,讓幾乎身陷絕境計程車兵們有了一絲逃命生還的希望,所以...
還不夠,火候還不夠。
西軍左翼騎兵主將、行軍總管史萬歲如此判斷,雖然夜幕降臨,視線受阻,但這妨礙不了史萬歲對戰場形勢的判斷,這可是他與生俱來的本事。
二十六年前,十五歲的史萬歲第一次上戰場就經歷了周、齊兩國的一次惡戰,當戰事膠著、勝負未分之際,史萬歲就判斷己方形勢不妙,讓父親和部下趕緊換上百姓衣服,準備開溜。
從那時起,史萬歲歷經無數戰鬥,對自己的判斷力愈發有信心。
戰鬥從早上打響,到現在已經持續了一個白晝,而作為左翼騎兵主將的史萬歲,只出擊了一次。
他在養精蓄銳,等待關鍵時刻的到來,現在,終於等到了。
史萬歲親率三百騎兵出擊,目標直指敵軍方陣前端側翼,那裡是佈陣嚴密的長矛兵,看上去很難衝得動,但史萬歲判斷這些士兵一觸即潰。
道理很簡單,人性。
這些士兵頂在最前線,而己方戰事不利,人心惶惶,位於陣尾計程車兵,因為當面沒有敵人,所以不戰而逃的可能性很大,那麼位於前列計程車兵,會時刻擔心自己被同伴拋下。
史萬歲判斷這些士兵即便列陣挺矛對敵,看上去有死戰到底的決心,可實際上作戰意志反倒是最低的。
這就是人性,一如當年那樣。
二十六年前,第一次上戰場的史萬歲,就發現周兵們是這樣的狀態,同樣是黃昏,同樣是在曠野,同樣是戰鬥進入關鍵時刻,士兵們表面上看戰意依舊強烈,實際上面對敵軍的衝鋒心中已經害怕了。
那是第二次邙山之役,周軍進攻洛陽,在攻城的同時,與趕來解圍的齊軍援兵決戰。
晉王宇文護坐鎮後方,蜀國公尉遲迥攻打洛陽外城金墉,齊王宇文憲、鄭國公達奚武負責在邙山一帶攔截齊國援軍。
戰鬥很激烈,以至於圍攻金墉的尉遲迥也回兵參加決戰,戰鬥從早打到晚,周軍終於佔了上風,明顯的上風。
就在這時,一名齊將率領數百騎兵踏陣,如同一把鋒利的鋼刀,將幾乎密不透風的周軍大陣切開,突破重重阻攔,直接衝到金墉城下。
守城齊軍見援兵趕到,士氣大振,派出士兵協助這名將領再度殺入周軍大陣之中,此將持槊突進威不可擋,將周軍大陣攪得一塌糊塗,直接逆轉了戰局。
那一仗,周軍敗得極慘,被齊軍殺得屍橫遍野,輜重散落十餘里,而年輕的史萬歲目睹了這一切,目睹了己方士兵的瞬間崩潰,目睹了那名齊將在戰陣中的英姿。
即便過了二十六年,史萬歲依舊記得那日戰場上,齊兵如潮的歡呼聲:
蘭陵王入陣了!
無敵猛將的英姿,史萬歲忘不了,而對方能做到的,他有信心也一定能做到!
緊握長度超過二丈的馬槊,史萬歲策馬率先撞向戒備森嚴的長矛陣之中,看上去十分堅固的防線,隨後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