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塔頂上似乎有光芒在不停閃爍?莫非是我眼花了?
。。。。。。
懸瓠城內,名為‘通訊塔’的高塔上,幾名侍衛正在頂樓裡‘收發’資訊,他們是‘收發小組’,此時操作著跨時代的通訊工具,與懸瓠城南郊外將近三十里遠處的友軍進行‘實時聯絡’。
他們操作的這個裝置,看上去像搭配著燈具的大型廣告牌,有著極其拗口的名稱,一般人很難記得住:
量產型行動式戰場先進多功能綜合光學遠距離通訊、指揮、控制系統。
這名字太長太拗口,所以有奇怪的簡稱,名為“西山埃”。
實際上,這個裝置就是高倍望遠鏡、訊號燈、山寨“四位數顯板”的綜合體,數顯板的格式是“日日日日”,顯示內容是數字,是這個時代中原很少人知道的‘阿拉伯數字’。
訊號燈和“數顯板”光源是燭光,燭光經過複雜光路放大、變向,最後在數顯板上顯示出四位數字。
這個四位數就是漢字碼,接收方透過同型號裝置上的高倍望遠鏡,觀察並記錄下漢字碼,然後根據編碼表翻譯成文字。
四位數漢字碼,源自難產的有線電報,有線電報遇到技術障礙,距離實用化遙遙無期,極有可能胎死腹中,但漢字電報碼已經是成品,很容易便移花接木到‘光學通訊’上。
從大冶過武昌至夏口的有軌馬車鐵路,沿線站點就有這樣的裝置,輔助有軌馬車排程,確保列車對開不擁堵。
這種通訊方式,當然有缺點,但優點大過缺點,能夠在天氣條件良好、視線無阻礙的情況下,實現超過三十里距離以上的‘遠距離’通訊,天氣狀況越好,通訊距離就越遠。
這項技術的難點不少,最關鍵一點是即將進行通訊的雙方,必須透過高倍望遠鏡找到對方‘西山埃’裝置的位置,這得事前約定大概地點和方位,靠著訊號燈‘吸引’對方,不然兩臺裝置很難‘對接’成功。
不久以前,乘坐熱氣球離開懸瓠突圍南下計程車兵,要將隨身密信送到光城友軍手中,而根據事前規劃,西陽王的虎林軍會帶著幾臺‘西山埃’抵達光城。
密信裡,宇文溫註明了援軍日後進行光學通訊的大概方位和地點,如今,接近懸瓠的山南軍隊,成功於今日傍晚,將隨軍攜帶的‘西山埃’和懸瓠城裡高塔上的‘西山埃’對接完畢。
高塔下小屋,宇文溫正看著厚厚一個小本子,這是他要向援軍傳送的文字內容,洋洋灑灑數千字,寫的是懸瓠如今敵我雙方的情形。
這些內容已經編譯成漢字碼,收發小組此時就在高塔上操作‘西山埃’擺出四位數的漢字碼,可能要熬通宵才能發完,與此同時,他們還要觀察對方裝置擺出來的漢字碼,然後進行翻譯。
如此一來,外界的局勢,宇文溫就能知道了。
這套裝置,宇文溫是打算日後投入到驛站改造之中,以便加快訊息傳遞的速度,經過數年的發展,實用化水平很高,成品也不,操作人員已經培養出來。
在敵軍圍城前運抵懸瓠的‘西山埃’,終於派上用場,宇文溫可以藉此與城外援軍溝通,實現遠距離通訊、指揮,這種通訊裝置,託名C3I系統,實際上風馬牛不相及。
他製作這個裝置的靈感,來源於一本世界名著。
宇文溫合上小本子,交給一旁的編譯人員,披上披風,轉出房外,看著高塔上閃爍的光芒,不由得惡意滿滿。
故意放援軍過來,想圍城打援?
我讓你們見識一下大種馬...大仲馬時代通訊裝置升級版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