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寒族來說,購買知識的需求很迫切,也有充足的財力來購買知識,這就是宇文溫看到的商機,精心選定的“市場”。
王頍對這個詭異的結論無話可說,他覺得用經商的觀點來分析所謂知識的“市場”,實在是太市儈了,但又不得不承認宇文溫說得有道理。
不說宇文溫給出的種種例子,以王頍自己的親身經歷,就能知道宇文溫所言非虛,只是對方用奇特的方式表達出來,實在是讓他大開眼界。
宇文溫見王頍對他的“市場分析”表示認同,於是開始進行下一步講解,那就是“市場細分”。
把寒族作為一個“市場”,那麼“市場細分”,就是將寒族細分,換而言之,寒族是各地大大小小地主的統稱,家族不計其數,對於知識的具體需求也有不同,所以需要“細分”。
開啟門做買賣,對於酒肆來說,到酒肆消費的客人因為財力需求不同,所以酒肆為其準備的酒菜其檔次也不同。
同樣的道理,對於出售知識的人來說,購買知識的客人,其需求不同,也決定了所售知識的檔次和價格也有不同,宇文溫為此做了幾個假設。
需求之一,希望子弟受教育之後,能夠看得懂書信並且能寫信、能看懂官署的公告,看得懂田契、地契、房契等各種契約,能夠看得懂賬本,有這樣的知識水平就夠了。
這樣的寒族,不打算以學問作為入仕的敲門磚,他們就想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兒子能讀書寫字,不會被人騙、不會被賬房騙就行了,字嘛,只要別人看得出寫的是什麼字就行。
需求之二,在需求之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希望接受教育的子弟,通曉典故,字型工整,寫出的文章條理通順,能讀完四書五經等典籍。
這樣的寒族,沒有堅定的決心讓子弟入仕,或者是想以武入仕,所以不打算投入過多財力在讀書上,但又想讓子弟們有過得去的學識。
需求之三,就是那些試圖讓子弟以文入仕的寒族,他們願意投入大量財力、下定決心要讓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要和其他家族的佼佼者競爭。
用出色的表現,爭取讓地方官注意到自己,爭取入仕的機會,爭取改變家族的命運。
三種不同的需求,決定了對知識的不同需求,那麼對於經營教育產業的掌櫃來說,售價也就不同。
王頍一聽到“售價”,心裡就覺得不舒服,他認為把知識等同於豬肉、肆意切割稱重出售,這種行為簡直是斯文掃地,讀書人之恥。
宇文溫說了這麼多,他是聽出來言下之意了,之前還以為宇文溫編制教學大綱所圖不小,是要為推行考試選拔人才做準備,結果現在看來,賺錢是排在第一位的。
對方極力強調“師資”、“教材”,就是要利用手中的這兩種資源來賺錢。
黃州的書商實力很強,書籍的出版量每年都在明顯增加,所以若能夠推行所謂“教育產業化”,那麼確實有助於進一步促進黃州出版業的發展,增加“營業額”。
而黃州州學此時聚集了許多經學名家、知名大儒,這就是最刺眼的招幌,足以吸引山南及周邊各地寒族子弟,千里迢迢來到西陽求學。
求學的人越多,對於書籍、紙張、筆墨的需求也越大,而學生越多,先生老師們的收入也就越來越多,會有更多的學者來到西陽寓居,出售知識賺錢。
賺錢,出售知識賺錢,你們寒窗苦讀數十載,就是為了賺錢?簡直是有辱斯文!!
王頍想到這裡就來火,但他不好發作,強忍著怒火,他試圖反駁一二:“大王,請恕屬下直言...”
“直言即可。”
“屬下所言可能多有冒犯...”
“講。”
“大王,是不是太小看讀書人的傲骨了?有多少知名學者,會不顧名聲參與到這種明碼標價、出售知識的事情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