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逆轉的崩潰,在灞橋以東戰場出現了,因為廣通倉被燒,隋軍將士計程車氣本就不高,接連猛攻了數日都沒能拿下灞橋,讓他們的鬥志愈發低迷。
糧食供應已經開始出問題,每日兩餐喝的粥越來越稀,大家都知道廣通倉完了,只是心存僥倖覺得若是拿下長安就不會捱餓。
強打精神打了幾日仗,不要說長安,就是灞橋都搶不下來,如今又聽得同州陷落後路被斷,傻瓜都知道情況不對了。
沒有糧食,又腹背受敵,大夥都有家人要養,必敗的仗打來沒意思,就算立了功也沒地方領賞,誰還跟你姓楊的玩命?
士兵們大字不識一個又沒有什麼見識,他們都能想到這一點,那些將領更是想得通透,周軍大喊“同州陷”,所以同州就真的陷落了?萬一是詐稱呢?
那又如何?姓楊的完蛋與我何干?
在長安城外這麼久,城內開出的條件許多將領已經爛熟於心,之所以等了那麼久無非是在觀望,要讓利益最大化罷了。
早“反正”不行,搞不好周軍在關中待不下去,到時得跟著對方一起灰溜溜東逃,;晚“反正”不行,會掉價的,所以時機要把握好。
即保證自己有利可圖,又不會有生命危險,然後順便立下大功。
何為大功?臨陣倒戈,協助王師擊敗隋寇是也。
同州陷落與否無所謂,反正廣通倉是真的完了,現在就差個藉口,而周軍如今在陣前大呼“臨陣倒戈,就在今日”,是最好不過的藉口。
隋軍大陣瞬間崩潰,越來越多的隋軍將領開始倒戈,即便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是為了保命。
誰也不想成為別人“反正”的踏腳石,所以無論事前有無和周軍私下勾連,如今個個都“幡然悔悟”,爭先恐後要做“反正忠臣”。
潛伏的火種被點燃,沒有誰再會為楊家賣力,朝廷姓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自家的利益得到保證才是真:臨陣倒戈,抓楊廣啊!
抓到了楊廣,這可是大功一件,搞不好封爵都是有可能的,這可比布帛錢糧划算得多!
身處中軍的晉王楊廣在護衛的簇擁下上馬離開,幷州軍騎兵緊緊跟隨,至於步兵只能是任其自生自滅,回首沸騰的戰場,楊廣心中無比悲涼。
兵敗如山倒,這五個字時常在書中看見,當時未必有什麼感觸,如今身臨其境,楊廣只覺得欲哭無淚。
周軍燒了廣通倉,後來還伏擊了同州刺史李渾,他本已作了安排,讓南下增援的延州總管獨孤楷去對付這夥周軍,結果對方竟然和周軍同流合汙,造成更大的傷害。
獨孤楷,你不是獨孤家的忠臣麼?竟然也叛變了!
想到這裡,楊廣忽然回過神來:他們楊家,當年不也是大周的忠臣麼?這算什麼?一報還一報?
可是孤不甘心啊!
收復長安,即位稱帝,收拾河山,統一天下,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帝王。
年輕的晉王楊廣,夢想剛開始就結束了,沒能為父母和兄長報仇,統帥的大軍如同土雞瓦狗被人輕易擊碎,這一敗大勢已去,隋國完了,楊家也完了。
想到這裡萬念俱灰,精神接近崩潰的楊廣拔出佩刀就要抹脖子,被策馬緊跟在旁邊的虞慶則攔住:“殿下莫要如此!戰局還未到山窮水盡之處,撤到華州和秦王聯合,還有迴轉的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