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莊觀,某小院內房間裡,靠窗的架子上擺著許多排五顏六色的玻璃器皿,有玻璃碗、玻璃茶盞、玻璃水壺等等,有的是透明玻璃所制,有的是彩色玻璃所制。
西陽王宇文溫,滿意的看著眼前的展示品,身旁的五莊觀觀主劉楊,正神采飛揚的介紹自己的傑作,當然,他負責的是給玻璃著色這道工序。
其實是畫蛇添足,宇文溫的玻璃(琉璃)工坊本來就有這樣的能力,但那是靠著窮舉法不停的試驗才試出來的,而劉楊可是用“化學之道”研究出來的。
把不同的金屬“熔”進玻璃裡面,就能讓玻璃“著色”,五莊觀的道士們已經對多種“著色”金屬有了突破性的研究,所以劉楊現在就是在向宇文溫展示研究成果。
廢話,作為五莊觀的幕後大東家,宇文溫多年來投入巨資幫助劉楊研究“化學之道”,劉楊再怎麼不通人情,也知道該拿出成果來作為回報。
“大王,分光鏡改了許多次,一些金屬的光譜也漸漸分得清楚,所以給玻璃著色的辦法,也越來越多。”
“黃州總管府地界,各處已開採的礦場之中,已經初步鑑定出一些有用的礦石,足夠玻璃作坊使用...”
宇文溫坐在榻上,示意劉楊對坐,如今是私人時間,所以他不打算擺排場講尊卑,拿著手中厚厚一本總結報告,他饒有興趣的邊看邊問。
五莊觀的所謂“光譜分析”依舊很原始,畢竟沒有深厚的科學理論做後盾,根本沒辦法進一步發展,但昔日的煉丹狂魔劉楊能做到現在的這一步,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勉強能分辨各種礦石裡某些金屬成分高低,這已經幫了宇文溫一個大忙,尤其是玻璃工業,他要想長期大批次製作透明玻璃,就得靠科學的力量。
所謂透明玻璃,當然還是有顏色的,基於高中化學知識,宇文溫知道只要玻璃裡含鐵,那麼呈現綠色就不可避免,這也是那個時代普通透明玻璃的特徵之一。
他需要儘可能將玻璃弄得無色,這樣才能另闢蹊徑,找出一條財路來,因為在這個時代,玻璃製品,其實已經很常見了。
所謂常見,指的是對於富貴人家來說很常見,和後世普通人的印象不同,玻璃在中原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早,後世的考古發現,戰國時的墓葬裡已經有玻璃製品,許多都是來自於西域。
之所以這麼說,那是因為外國的玻璃主要是鈉鈣玻璃,而中原原生的玻璃是鉛鋇玻璃,考古發現,戰國墓葬裡的玻璃製品,越到後期其鉛鋇玻璃的比例就越大,這說明什麼?
說明這個時代,中原已經能燒製玻璃,加上番商從西域販來的玻璃製品,所以玻璃對於中原來說不是什麼極度珍稀的物品,屬於常見的奢侈品。
所以許多人死後常以玻璃製品作為陪葬,這些玻璃製品,大多來自於西域,當然中原所產的玻璃製品也有。
這個時代對玻璃製品的稱呼是“琉璃”,還有諸如璆琳、流離、琅軒、藥玉、陸離、瓘玉等,“玻璃”的稱呼,大概要到兩宋時期才出現。
世代經商的粟特人,數百年來不斷從極西之地的波斯、拂菻(羅馬)販運彩色玻璃製品到中原,富貴人家多少都有玻璃器物,所以“發明”玻璃大賺特賺的套路,實際上施展不開。
玻璃鏡是例外,但宇文溫想在玻璃上再做其他文章,採取行動之前得分析市場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
結果分析來分析去,發現大家之所以喜歡玻璃(琉璃)製品,主要是想將其作為玉的代用品,其次是西域玻璃(琉璃)製品質量好。
中原的玉文化源遠流長,西域玻璃製品因為看起來很像玉,所以也成了熱捧的物件,那麼宇文溫從中總結出一個很殘酷的事實:透明的玻璃製品,其銷路未必像他想象中那麼好。
比如說玻璃(琉璃)碗,人家之所以買就是覺得這東西像玉碗,擺出來特別有面子,這是最重要的,其他原因都得靠邊站。
尤其那些不產玉的地區,玻璃製品很受歡迎,買家是將其作為玉的替代品,那麼你做一個透明的玻璃碗拿去賣,讓人家怎麼裝逼?
別扯什麼水晶碗,人家要的就是看起來像玉碗,一如後世山寨手機那樣,就是要看起來像蘋果手機,你搞出八個喇叭的畸形山寨機哪裡會有銷路。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些年來宇文溫的玻璃作坊一直在推出琉璃製品,全都是五顏六色,看起來像玉,各種高階大氣上檔次。
但是宇文溫不滿足,透明的玻璃器物對於有錢人來說沒逼格,他就想辦法讓玻璃有逼格,所以玻璃窗就該上場了。
技術難點有兩個:透明,大尺寸平板。這兩點就是門檻,可以讓競爭對手黯然失色,宇文溫燒錢燒出來的配方和工藝,只要不洩露,靠窮舉法來試根本就不是短期能夠試出來的。
玻璃的燒製原理很簡單,二氧化矽熔融後形成玻璃態,但是二氧化矽的熔點超過一千五百度,在這個時代是沒辦法有效熔化的,所以需要加入助熔劑,與二氧化矽混合後將其熔點大幅降低。
助溶劑裡各種金屬成分要控制,才能燒製出透明無色的玻璃,這需要基本的科學知識,才能有目的大規模製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