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接下來就是那個路數:“我苦命的女兒呀...”說著說著眼淚就流出來,絮絮叨叨能說上一晚,尉遲明月已經吃過幾次苦頭。
她就怕母親如此,所以只能沉默,無奈等著別人安排自己的命運。
按照事態發展,她的婚禮怕是遙遙無期了,其中緣由,說起來就讓人鬱悶。
杞王到蜀王府弔唁的次日,天子亦親自到靈堂弔唁,蜀王的葬禮按著禮制有條不紊進行著,因為這個緣故,原本即將進行的天子大婚,自然也要往後延緩。
原本雲集鄴城的權貴,本來是要參加天子冊後大典,如今天意弄人,喜事被喪事取代,他們自然是要參加蜀王的葬禮,許多人和杞王父子一般,沒有離開鄴城。
而身為蜀王的孫女,西陽王妃尉遲熾繁自然也得留在鄴城,為祖父守居喪禮,孫、孫女為祖父服喪為齊衰,若按周禮那麼得服喪一年。
當然這不是真的就要服喪一年,自漢以來,喪期之數,以日易月,一年十二個月,那麼只需要服喪十二日即可。
待嫁的尉遲明月同樣要服喪,其婚事近期就不要想了,且不說她本人亦是蜀王孫女,其父尉遲順,按禮得為亡父斬衰三年。
三年就是三十六個月,若按以日代月,莫非三十六日就結束了?
此乃大不孝!
天子崩,太子即位後要以國事為重,所以在悲痛欲絕之下以日易月,這是可以理解的;重臣的父母去世,如果國事離不開他,那麼天子下令奪情以日易月,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其他人,子為父服喪敢以日易月,三十六日後就回來繼續當官,那就是大不孝,可以稱之為惡行。
蜀王世子尉遲惇,即將繼蜀王位並繼任丞相,要主持朝廷事務,所以天子必然會“奪情”,而尉遲順、尉遲佑耆不可能有理由得到如此待遇,為亡父服喪期若是草草了事,這不是大不孝是什麼?
尉遲順為蜀王在世諸子之中最年長者,又是嫡出,按說世子之位本該歸他,奈何蜀王當年續絃,弄出兩嫡妻來,王氏所生之子也成了嫡子。
一番權衡利弊之後,蜀王世子之位歸了四郎尉遲惇,三郎尉遲順的地位就有些尷尬:他算是嫡子之中年紀最長者,卻不是蜀王的繼承人。
如今若真是服喪三十六日便結束,那可是會被人戳著脊樑骨罵不孝:是不是對蜀王未立你為世子不滿?人倫綱常還要不要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父再有過錯,做臣、子的都得孝順!
不說別的,就是言官的彈劾奏章,還有朝野內外的輿論,都能讓尉遲順羞得無地自容,尉遲丞相勞苦功高,結果家裡出了不孝子,若是不處理,讓天下人怎麼看?
尉遲家再怎麼權勢滔天,最基本的臉面總是要的,世子要趕緊接任控制局面,其他兒子就得為亡父服喪,尤其尉遲順,一切都得按照規矩來。
以日易月不可能,但是否服滿三年喪期也是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他的女兒尉遲明月,還要不要出嫁當皇后?
嫁?父親新亡,做兒子的在喪期內嫁女辦喜事,這算什麼?
不嫁,待得三年喪期滿,尉遲明月都快滿二十歲,天子和一個逾齡女子大婚,這太失禮了,而大周的皇后之位也得空三年,這算什麼事?
更別說三年時間,可以發生很多事,皇后的人選只能是尉遲家的女子,不允許出現任何意外,別人倒是希望拖,可尉遲家的人決不希望拖。
天子下旨儘快舉行婚禮冊封皇后?
天子在丞相過世後不久便舉行大婚操辦喜事,雖然皇后是丞相的孫女,但如此行為,和喪禮上張燈結綵吹鑼打鼓哈哈大笑有何區別?
若如此行事,那麼天子在世人眼中,就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望之不似人君!
可想而知,圍繞這幾個問題,還有得折騰,是否會弄得場面難看,那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