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陸,邾國公別院,宇文溫在書房裡和楊濟議事,他們翻看著一個名單,上面密密麻麻畫著樹狀圖,是宇文溫想辦法整理出來的名錄,記載的是當世名門的簡要宗譜。
宇文溫和鄭譯走得近,按他的說法是為了“千金買馬骨”,雖然舉了個例子把楊濟說服大半,但這位還是有些不放心,那麼宇文溫便要讓楊濟認清楚現實:
邾國公宇文溫,只憑著自身,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到底能低到何種地步。
他要用事實說話,所以模擬了一個“招聘”,拿出一張名錄讓楊濟看,讓其判斷他若要招攬名錄上的人是否能成功。
所謂舉一反三,為了節約時間,宇文溫直接來個重磅炸彈:這個宗譜,是世家大族崔氏的。
崔氏源出姜姓,齊丁公之子季子居崔邑,以封地為氏,為崔氏始祖,戰國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大夫封東萊侯,到了漢朝,崔業襲爵,居於清河東武城,是為清河崔氏始祖。
其弟仲牟,另居於博陵安平,是為博陵崔氏始祖,崔氏兄弟以清河、博陵分房發生在漢初,歷經兩漢、魏晉,已經成為經史傳家的世家大族。
首先是清河崔氏,東漢時分為四大支:崔恪、崔景、崔霸、崔琰這四支,為四大支系。當然還有別的支系,只是名聲不顯。
這個時代活躍的清河崔氏成員,基本上都是這四支的後代子孫。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清河崔氏雖然有成員南遷,但其主體仍在北方,一些支系家族成員為了維持世家大族的地位,積極入仕,到了北朝,清河崔氏的政治地位全面抬升。
結果北魏開國元勳崔浩,因為修史得罪皇帝,引發國史之獄,清河崔氏傷亡慘重,但崔氏的根基還在,很快就恢復起來。
到了後來,清河崔氏又分了許多房支,有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以及熒州崔氏、潁川鄢陵房等,還有南渡的一支,是為南祖崔氏。
清河大房始祖崔休,生於北魏早期,有子甗、仲文、叔仁,所以大房又分為三支,成員大多在山東,當然這是地理名詞,不是後世的山東。
既然家族在山東,那麼大房的成員便主要在東魏、齊國仕宦,齊國滅亡後入周,蜀國公尉遲迥於鄴城擁立小皇帝后,繼續在周國為官。
尉遲氏勢大,清河大房的子弟,不去投尉遲氏,投你宇文氏做什麼?更何況宇文溫了。
接著是清河小房,被世人稱之為“煊赫”,在清河各房之中地位最高的一房,成員周滅齊後大多在周國做官,其中亦有個別在山南為官者。
不過那是杞國公宇文亮的屬官,和宇文溫無關,想挖角是不可能的。
其三,清河青州房,成員大多在青州及周邊,未有在山南為官者,換而言之,要挖角很難,只能看看和西魏、周國(都長安時)有關係的熒州崔氏。
熒州崔氏以崔彥珍、崔景茂、崔彥璋、崔彥穆、崔彥異五兄弟的支系比較顯眼,崔彥珍的女兒崔氏嫁給西魏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其親外孫女即為隋國皇后獨孤伽羅。
換而言之,崔彥珍是楊麗華的曾外祖。
崔彥穆曾任周國安州總管,大象二年中,朝廷討伐安州宇文亮,王誼為行軍元帥,崔彥穆為行軍總管領兵攻打隨州,為宇文明所拒,不過他次年便已亡故。
因為和獨孤伽羅沾親帶故,熒州崔氏一系成員,在隋國混得不錯,如今周國收復失地,這些人大約是要被算賬,屆時能活下幾個未能得知。
熒州崔氏又分有潁川鄢陵房支,歷經大象二年的變亂,要麼在隋國為官,要麼在周國(都鄴城)為官,在周國的自然投尉遲氏,在隋國的保不保得命還兩說,他何德何能去招攬?
至於南祖崔氏,人家在南朝過日子,宇文溫又如何能去挖角?這麼多清河崔氏的成員,他想要招攬的可能性為零。
清河崔氏沒指望,宇文溫示意楊濟開始看博陵崔氏,博陵崔氏當然分了許多房支,如今主要的是安平房、大房、二房、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