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尉遲靖見著天子策馬撒歡弄得一身汗,又見著秋風漸起生怕著涼,便靠上來請其回車駕休息,他和宇文溫好說歹說才勸得宇文乾鏗回心轉意。
“盧國公,前方官道分叉,左道看樣子是往西面太行山而去,莫非那邊是太行八陘中的某一陘?”宇文溫問道,算是沒話找話說。
“正是,往那邊去是滏口陘,入了滏口,穿過太行山便進入幷州地界,亦為鄴城往幷州晉陽捷徑。”尉遲靖解說著,“山那邊如今是隋國的地盤。”
“聽說到了襄國郡再往北,又有一陘可往來太行山東西,此陘名字叫做什麼?”
“井陘,陘口據洺州襄國郡兩百餘里...”
尉遲靖被宇文溫開啟話匣子,開始介紹起“太行八陘”來。
太行山由北向南延袤千里,百嶺互連萬壑溝深,其間有東西向的橫谷(陘),著名的陘從北向南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又稱太行八陘,
這八陘是往來山東(太行山以東)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這八陘的兩頭都有周隋兩國軍隊控制著。
所謂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陘的重要關隘,但相應的對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陘口,所以如今周、隋兩國都相互堵著太行八陘,提防對方穿越太行山發動突然進攻。
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牆,那麼牆的東面是周國,西面是隋國,這堵牆很高大無法翻越,而太行八陘就是八扇門,可以往返牆的東西兩側。
周國國都鄴城就在牆邊,北面不遠處是叫做“滏口陘”的門,南面是叫做“白陘”的門,這兩處門都有大量周軍鎮守,防的就是隋軍翻山突然襲擊。
當然其餘六處也有重兵守著,而隋軍亦重兵把守八陘的西端,兩國就這麼在太行八陘對峙,你攻不過來,我攻不過去。
也正是如此,周隋兩國對河南地界的爭奪十分激烈,周國若是‘收復’洛州、豫州總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國堵在潼關以西。
而隋國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兩處總管府,然後從關中分兵進攻山南,一路走武關道,直接由長安出發攻入山南荊州。
又一路從梁州、金州出發,沿著漢水順流而下東進,進攻山南襄州。
再一路就是從蜀地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攻打梁國的江陵,站穩腳跟後向北包抄襄州,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軍控制著洛州、豫州。
如此一來山南周軍若要外援,只有黃州總管府以東,大別山東南麓合州總管府這個方向的援軍,可這就有些遠水解不了近渴。
當然周軍也不會傻等,亳州、徐州總管府的軍隊奮力向西進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荊州、襄州,到時候就看是隋軍攻山南荊襄快,還是周軍打穿洛、豫快。
兩人一番紙上談兵,旁邊的田益龍聽得雲山霧繞,他有很多問題想問卻不敢問,見著一旁的周法明頻頻點頭的樣子,便請教起來。
他的問題很簡單,大別山上有很多山路,許多都是獵人走的羊腸小道,雖然難行但一樣可以翻越山脈往來南北,想來太行山的情況也差不多,那麼行軍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麼八陘。
“大軍要是輕裝簡從,帶上口糧走那種小路一樣可以翻山越嶺,那不就可以繞過八陘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