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宇文溫不懷好意的發問,楊濟心中咯噔一聲暗道不妙,走又不能走,再說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無奈之下他只能硬著頭皮說略通一二。
宇文溫見楊濟如此識相,直接將他今日的一個重大‘發現’說了出來:秋收過後無論是官田還是農田都閒下來了。之前他一直忙著練兵打仗,直到現在親臨官田才發覺這一情況。
“使君,此時水稻一年一熟很正常。”楊濟答道,對面這位似乎什麼都懂,唯獨農學幾乎是白丁,這讓他頗為‘自豪’,“若要一年兩熟,得到宋以後了。”
“本官知道,只是覺得太浪費了,又找不到一年兩熟的稻種。”
“使君的意思?”
“要想辦法增產啊。”宇文溫面露凝重。
水稻有早、中、晚之分,早稻一般在六七月間收穫,餘者在八九月間,但無論如何,這個時代江南種植的水稻大部分是一季稻,也就是一年一熟。
這樣問題就來了,過了秋收後農田就閒置下來,當然也是徵發農民去打仗的大好時節,但是宇文溫不這麼想,他覺得打一般的仗用職業的脫產兵就行,農民還是多種地為好,農田閒置就是浪費。
見著空蕩蕩的農田他就鬱悶:有沒有搞錯,地本來就少,你還給我閒置幾個月,為了想辦法囤積糧食養兵,我都已經掉頭髮了魂淡!
宇文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農田這麼寶貴的資源自然是不能浪費,能夠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的稻種不是沒有,大名鼎鼎的占城稻就是其一,但是他暫時弄不到。
占城稻在中原的大規模推廣是在宋代,當然並不是說要到宋代時占城才會有這種水稻,所以如今這個時代也有可能弄到,但關鍵是時間問題。
占城遠在東南亞也就是交趾以南,大約陳國的日南郡能接觸到,雖說讓無利不起早的商人去弄也行,但誰知拿到手上會是猴年馬月,更別說被人用山寨貨行騙,一切皆有可能。
嶺南一帶應該是有一年兩熟的本地稻種,但是宇文溫不是農學專家,與其走遍山山水水去找這種稻子,還不如直接弄占城稻划算。
稻種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那麼在土地上做文章就成了必然,有句話說得好,“沒法換女朋友,那就換姿勢唄”。
如今的時代關於農作物有句俗語叫做“南稻北粟”,當然麥類的種植也開始普及,北方的麥類種植面積在擴大,而南方也開始有少數地方開始種植,宇文溫打得就是小麥的主意。
“使君莫非是想稻麥輪作?”楊濟問道,面前這位果然是不折騰不甘心的主,為了增產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稻麥輪作,一般認為興起於唐朝,在兩宋普及,尤其是南宋對江南流域大開發後,稻麥輪作成為普遍現象,顧名思義,稻麥輪作就是同一塊地上輪換著種稻子和小麥。
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就有些麻煩,南方有水澤之便所以種的大多是水稻,水稻自然是長在水田裡,而小麥是旱地作物,要想實現稻麥輪作就得解決這個問題。
水稻秋收過後,將水田排幹成為旱田,然後趕緊種上冬麥,到了來年春天收完麥子,趕緊蓄水變成水田,然後也是馬上種水稻,直到秋天收穫,再次迴圈。
這樣同一塊地的收成就明顯增加,宇文溫思來想去,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農田閒置的問題,然後楊濟直接潑了一盆冷水:倉促下實施的話怕是不行。
見著宇文溫追問其中原因,楊濟便一項一項說開來:
稻麥輪作,關鍵兩種作物的收穫和播種之間能否順利銜接,尤其秋收後再種麥子其時間間隔很短,這樣會增加勞動量,加上水田排水變旱田,十分考驗排水溝渠的排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