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講了一遍後四周鴉雀無聲沒有人接過話茬一個個都是大眼瞪小眼,大家都沒讀過書但不代表他們蠢,許多人光是聽講解就覺得有不對勁:
按著原先的方法種田我只要播種就行了可要是插...秧先不說收成是不是增加光是彎腰怕是一天都插不了幾畝地吧,楊幢主莫非是要消遣我等?
還要先育秧,然後拔起來再拿去田裡插,這一插就得彎腰也不知道插了一天腰會不會斷,莫非是變著法兒讓人鍛鍊腰骨?這般折騰下來搞不好腰斷了田都沒種完!
周法明驚疑不定的望向宇文溫,他沒種過田但不妨礙思維發散:楊司馬說的這插秧什麼的和脫褲子放屁有什麼區別。他就是想聽聽宇文溫的說法是什麼。
宇文溫沒有說法而是直接刷‘招牌’:“大家不要有疑慮,要相信政府...相信楊司馬相信本官,此法本官決定在官田推廣,希望大家在種田時能夠放心採用!”
插秧法何時出現暫不可考但普及於唐朝後期,插秧法較直播法更便於除草、施肥、防止倒伏促進分櫱增加產量,而且透過作物複種可以取得雙季收成。
宇文溫的招牌是誠信對此虎林軍將士都深信不疑,雖然還是覺得楊濟說的這個插秧法有些莫名其妙但都不約而同的點點頭,插秧法在虎林軍將士的田地裡推廣已成定局。
“大家的顧慮楊司馬已經考慮到了,所以接下來演示的就是避免插秧累斷腰的利器——秧馬!”
楊濟讓人從車上搬下來一件東西,那東西由木頭製成看起來像一艘彎彎的僅容納單人乘坐的小船,這小船被抬下田後楊濟拿著那筐替代禾苗的野草跨坐了上去。
他以腳做槳讓小船在田地裡滑行,一邊滑一邊演示插秧,士兵們看得明明白白有了這個小船楊濟插秧時腰就根本不用那麼彎。
宇文溫適時的客串講解於是旁白響起:“早間的雞鳴還沒有結束,司馬楊濟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決定插秧,扛著秧馬揹著秧苗來到田裡...”
“西陽城推廣的插秧法是上天的恩賜,插秧專用秧馬則是農具中的利器...”
“培育一個月的秧苗已經充分的抽芽,用曲轅犁犁過的水田再加上精心調製的肥料,這樣細心照料的水田配合跨越千年的手法,使得這一株株秧苗筆直的聳立在田中顯得更加的茁壯...”
“從籮筐中拿起一株從沃爾夫...秧田裡培育的秧苗,細心的插到田中,雙腳滑動他騎著秧馬向前挪了一下再次拿出秧苗插下,這樣簡單枯燥的動作在多年的勞作後已經變得駕輕就熟。”
宇文溫那詭異的解說詞配合著楊濟嫻熟的動作讓士兵們看得呆了,先前的那些疑問消失得無影無終,大家看著田中那一排排整齊的‘秧苗’似乎看見了秋收時那黃澄澄的稻穗。
似乎自己正滿懷喜悅的將穀倉裝滿,暮色下家家戶戶中升起炊煙,推門進屋,案桌上擺著一碗碗香噴噴的米飯而旁邊圍坐著父母、渾家以及兒女。
楊濟剛演示完便有士兵迫不及待的要體驗一下,楊濟看著一張張充滿期待的臉欣慰的笑了,之前他見提出要打造麴轅犁後也順勢提出插秧法和秧馬希望能在今年小範圍推廣沒想到對方的支援力度很大。
“使君,在下也想讓兄長從州里抽調人手來學,不知是否方便?”周法明語氣急切的問道,他已經理解插秧法的妙處了,如今正是一年之首要是能在衡州推廣開除非天災人禍那麼今年的收成肯定要大增。
“歡迎歡迎,只是插秧法的推行須得謹慎,畢竟掌握此法的人不多萬一操作不當會影響當年收成,本官決定先在官田進行一來培養熟練之人二來是做示範三來也是防備操作不當導致大面積歉收。”
周法明聞言點點頭,宇文溫的謹慎態度他很贊同,曲轅犁是毫無疑問必須推廣的而插秧法要先過渡一下,他決定回去說服兄長在官田裡試用插秧法,待得秋收時有了收成後百姓們自然會群起效仿那來年推廣就不會有太大阻力。
見著將士們熱火朝天的體驗曲轅犁和秧馬插秧,宇文溫心中興奮異常,今年開春他要推行的兩件事一件是滅釘螺預防血吸蟲病,另一件就是要推廣新農具和新農藝。
插秧法、曲轅犁的普及推廣都是從唐朝開始一直沿用到後世,而秧馬是在北宋時期廣泛應用,這是歷史的車輪勢不可擋誰當誰死要是不死那麼‘小蝴蝶’宇文溫來補刀所以是鐵了心要推廣。
相關工作已經開展,一批批的曲轅犁正在打造而秧馬的製作也在進行中,巴州連同江北各州的土地開發度以及人口都比不上中原和江南三吳地區所以要增產只能進行‘技改’。
沒有化肥,沒有高產稻種,宇文溫能做的就是興修水利改善農具、農藝增產,有了更多的糧食就能養更多的兵,有了更多的兵就可以出去搶糧搶地搶女人,有了更多的地和糧食那麼就會聚集起更多的人。
士兵們投到他麾下能按功勞分到田地分到奴婢那麼玩起命來便不會猶豫,這是個良性迴圈但如果做不好就會變成惡性迴圈所以要未雨綢繆。
和火炮技術擴散的隱患不同,宇文溫不介意曲轅犁、插秧法、秧馬的推廣會擴散到各地,也許各方勢力的糧食收成會大增但他不在乎。
環顧四周水田他心中想著:天下那麼多田地,要是每畝田能多收三五斗那麼餓死的人也會少一些吧?
【馬上就要515了,希望繼續能衝擊515紅包榜,到5月15日當天紅包雨能回饋讀者外加宣傳作品。一塊也是愛,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