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後的工作是定排名,排了之後,中午就可以去公佈榜單了。
“梅大人王大人,這幾份考卷是我們公認最好的。”一名老教喻拿了一沓試卷放到正堂案上。
這位教喻姓何,是臨賀府的教喻,比眾多縣教喻高一級。
被稱為王大人的知府的是一名四十多歲,年富力壯的文士,看上去溫文爾雅,頗有名士風範。
據說他是江南人士,在當地屬於名門世家,家族中人在大永朝期間湧現不少的高官文豪,一家上下都是科考達人。
他把試卷移到梅督學面前,作為副主考,他是不能第一個看的。
梅督學也沒客氣,拿起第一份試卷就看了起來。
這五十五分試卷他是看過一遍的,但是大家評出最好的,他自然要重新認真看一遍。
拿起第一份試卷,卷首上有七個標點符號。
在古代閱卷,為了防止舞弊,每個閱卷官評判文章後不能留下文字,只能用符號代替。
這些符號分別是“圈”、“尖”、“點”、“直”、“叉”五等,即畫“○”、“△”、“、”“丨”“×”五個符號。
其中第一個符號由初閱官畫下,初閱官看完畫個符號後,如果是點、尖或者圈的,就交給後面的複閱官,複閱官六名,每人看完後都要畫一個符號,評判文章等級,到最後就按符號等級挑選中第文章。
這裡還有個要說明的是,儘管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但是這打分的差別不能太大,就比如說,初閱官給個點,然後第二個複閱官給個直,那第三個就不能給個圈。
不然相差太大,
如果發現同一個卷子評價懸殊過大,就得另派大臣檢視試巻,以防“各存成見,有上下其手之弊。”
正是因為有這種制約,所以在同一張卷子上經常是圈不見直,尖不見叉的。
不然閱卷官也容易受到處分的。
如今再由督學主考官和知府副主考畫兩個符號,然後就以圈最多的人來定名次。
圈一樣多就看尖,尖一樣多就看點。
梅督學看文章的速度很快,他看完就給王知府,很快就打完符號,然後評定案首。
“這張考卷的文章真的不錯啊,很老辣,最少要浸淫文章二三十年的人,才能寫得出這樣的文章,一溜煙的圈圈,案首非他莫屬了。”
“嗯嗯,王大人說得對,我昨天看到這篇文章,原本昏昏欲睡的一下就有了精神。”
“對啊對啊。”幾個教喻紛紛拍馬屁。
“那案首就是他咯?!”王知府把試卷交給梅督學。
梅督學點點頭。把試卷放在第一位。
“接下來選五經魁。”何教喻整理了下,把之前選下的九份中挑了幾份出來,再挑了幾份進去,合起十份送上來。
教喻畢恭畢敬的道;“五經之中,這裡各兩份,兩位大人看一下。”
梅督學點點頭,便和王知府一起,很快就選出詩經魁,春秋魁,大學魁,中庸魁。
這時王大人奇怪的問;“梅督學,方才你已經看過兩份尚書的卷子,為何又丟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