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了,只要煤帶回來,那一切就有了定論。
李承陽還是滿懷著希望的。
吳禮以前也用過煤來鍊鐵,但是卻以失敗告終。
溫度是夠了,但是練出來的鐵確實脆的不像個樣子。
別說和百鍊刀比了,就是和一般的鐵刀比,那也是一碰就碎,試驗了幾次以後,吳禮就再也不對煤抱有希望了。
脆的原因有很多種,用煤來鍊鐵本來就不是很現實的事情,煤的雜誌含量太多了,最主要的就是因為硫的含量過大,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導致鐵變的極為脆弱。
李承陽記得鍊鐵需要什麼什麼焦炭,但是可惜的是他只知道一個名字,用來應付考試倒是足夠了,但是真要讓他做,對不起,完全沒有頭緒。
這次長安城外發現的煤,卻讓他開始有了那麼一點點希望。
這次發現的煤並沒有那種刺鼻的味道,那就說明這次的煤裡雜誌的含量比較少,煤礦較為純淨。
鍊鐵可能是夠了,但是鍊鋼就不一定了。
不過一切都只是他的臆想,到底能不能成還需要事實的檢驗。
“吳禮,咱們就沒有什麼更好的鍊鐵方法了嗎”,閒極無聊的李承陽,開始和吳禮說上了閒話。
吳禮把一塊燒紅的鐵片塞進了熔爐裡,回頭想了想:
“據說還是有的,據說東漢的時期,就有個人想出了更好的鍊鐵鍊鋼的法子,傳聞說能做出大量的百鍊鋼”。
李承陽立刻來了精神:“那人可有後人傳下來,或者那方法可傳了下來?”。
吳禮搖了搖頭:“當年戰火紛飛的,好多東西都失傳了,前些日子的水車,以前就有人做出來過,也是因為戰火的原因丟了傳承,最後還是殿下您又給做了出來”。
“唉,是啊,戰亂不知道禍害了多少人家”,李承陽蹲在一邊嘆著氣道。
“嗨,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到那傳說中的灌鋼法”,吳禮也跟著嘆息一聲,低頭繼續打造他的煤爐子去了。
“灌鋼?灌鋼法?”,李承陽不斷的在嘴裡唸叨著。
這個名字他還是熟悉的,裡經常提到,沒想到在東漢的時期就有了雛形。
那不應該啊,既然是沒有傳下來,那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總不能後世又想起了同樣的方法,隨後又加上了同樣的名字吧,那也太巧合了。
是了,不可能有這麼巧合的事情。
這比世上還存在一個和你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的機率還小,基本不可能發生。
既然這個不可能,那就是灌鋼法肯定是被記錄下來傳下去了。
只不過現在不知道在誰的手裡,或者被人埋藏進了什麼地方。
可能在多少多少年以後,被不肖子孫啊,或者挖墳掘墓的人帶了出來,又讓這種方法重現於世。
讓李承陽去挖墳掘墓是不可能了,但是找找不肖子孫還是有那麼點希望的。
從東漢一直傳承到現在還沒消亡的詩書世家,大唐有啊。
沒準世家收藏的書裡就有那麼一句兩句的記載呢?
要不然?試試?這要是發現了,那大唐的國力往上翻幾番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