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就是景德鎮嗎,前世還去過呢,景德鎮瓷器的大名在後世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那裡有一種高嶺土,產自一個叫做高齡的地方,所以才會如此命名。
這種高嶺土是少有的耐高溫的黏土,據說在前世高嶺土仍然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直到那個時候還沒被淘汰,足可以證明高嶺土的珍貴之處。
那吳禮的話就可信多了。
生鐵練鋼就是個去除生鐵裡含碳量的過程,當含碳量去除的差不多了,鐵也就變成了鋼。
而這個去除過程中,最需要的首先是溫度,其次是時間。
首先要有足夠高的溫度,才能把鐵水裡的碳去除,還要不停的攪拌,讓鐵水充分的燃燒,這才能得到一爐上好的剛才。
溫度的話還可以解決,總有一些能產生高溫的原料可以燒。
但是這耐熱的材料就不好找了,平時用的鍊鐵的東西,承受不住那麼高的溫度,用不了多久就會融化,那就更別想著能把鋼練出來了。
現在不用愁了,既然說有人已經用那個沙漏練出過鋼來,那就說明這個沙漏是能承受的住高溫的,如此說來,說是無價之寶也不為過。
百鍊鋼的產量一直是李承陽心裡的結,沒辦法,大唐的鋼鐵產量實在是太低了。
之前在戶部裡查賬,就隱隱有了些感覺,但是當時並沒有在意。
昨夜仔細想了想,最後得出的結論令他大為沮喪。
昨晚用現代的進位制換算了一下,大唐全年的鋼鐵產量也不過是四千餘噸。
四千餘噸是個什麼概念呢?
籃球場上鋪滿一米高的鐵塊,就是差不多四千噸。
整個大唐啊,全年啊,就這麼點鐵。
那鋼的產量就更不用說了,三國時期,曹操打算煉製五把寶刀,都足足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打造完成。
是不是真實存在的沒必要去追尋了,反正這百鍊鋼製作的實在是不易。
說是百鍊,很多人都以為是把一塊生鐵不斷的摺疊敲打,摺疊個一百多次就算是打造完成了。
李承陽原來也是這麼覺得的,可後來吳禮帶他去看了幾眼工部裡打造百鍊鋼的人工作,他就再也不這麼認為了。
百鍊鋼不是打造一百次,而是這塊生鐵就要活活的加熱在冷卻一百次,甚至更久。
每次天不亮就起來把生鐵燒紅,這就開始了一天的打造,一直做到晚上,熄火回去休息。
第二天繼續。
如此重複上百天,一塊百鍊鋼才能形成。
而且一次只能打造約麼一把刀的量,工匠們說這是什麼什麼詛咒,李承陽到是知道,只是因為生鐵體積太大,所需要的時間更長而已。
一個匠人一年能練出幾塊百鍊鋼來?恩,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有了煤,又有了這耐高熱的材料,可能接下來大唐的鋼鐵產量會迎來一個飛昇期?
吳禮把鍊鐵爐安裝好就去打造煤爐子去了,留下李承陽自己圍著鍊鐵爐不斷的研究。
這爐子太小了,練鐵倒是夠了,鋼就不一定了,回頭試驗好了,一定要做個大點的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