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就進入了南北朝時代,一共是一百六十九年,其中王朝更迭,沒人能在當時站穩腳跟,你方唱罷我登場,數不清的有野心的人齊齊建國,一個道是國,一個城是國,一個村甚至也會催生個皇帝出來,要多亂有多亂。
最後還是楊堅橫空出世,終結了這個亂局,完成了一統,建立了隋朝。
不過得益於楊堅兒子楊廣的功勞,這個原本應該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朝代卻早早夭折了,便宜了他李家。
之前的亂局,群雄割據的情況下,央央大漢的地圖被切割的四分五裂,想來那時候就有不少世家們隱藏在幕後揮斥方遒了吧,十六國時期,幾乎每個鄉鎮都存在著一些稱帝的人物。
而世家既然能在那時保全自己,那肯定是加入了其中,並且扮演著一些關鍵角色,例如搞出個皇帝來支援一下,按照當時一個小國的國土面積,世家完全可以把小國安排的明明白白,無論是世家們自己扶持的皇帝,還是那些野路子出身的皇帝,肯定都是把世家當成祖宗一樣供奉著。
皇權從此成了世家們手上的玩物,不同於李家擁有了整個大唐,那時候存在的一些小國沒什麼稅收,也沒那麼大的資本去培養軍隊,無論什麼地方,只要人一多,肯定是攻伐不止,這是歷史的規律,而那些土皇帝沒得依靠,只能依賴著當代的世家為他們出錢出人,再也不像是漢朝時期皇帝言出法隨的狀態了。
整整四百年,世家的權利都凌駕於皇權之上,或者說和皇權並駕齊驅,世家裡一代傳承的時間就可能有一個朝代過去,然後又會出現一個新的朝代。
不少當時的世家之人在世的時候足足經過了七八個朝代的更迭,不說那時候,單單說現在,世家裡五六十歲的人都經歷了周朝周武帝宇文邕,周宣帝宇文贇,北周靜帝宇文闡,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這七個有名有姓的皇帝,其中還出去了王世充,竇建德等沒有獲得世人認可的無冕之王等人。
要讓他們對皇權有所敬畏,確實顯得有些困難,現在那些經歷過著七個皇帝的人在世家中還掌著大權呢,在他們眼中,李世民或者說大唐可能也堅持不了多久,估計著在自己死前大唐總會完蛋。
不僅他們這麼想,甚至看李世民的表現,他自己也有點這樣的想法,這不是誰說說而已的,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楊廣李世民也很熟悉,按照輩分來說,楊廣還是李世民的表叔,正因為熟悉,所以李世民知道楊廣是個什麼樣的人。
要說楊廣是個橫徵暴斂的暴君,李世民是不信的,只是楊廣做事有些操之過急而已,只要能堅持幾年,一切都會變好的,楊廣也未曾昏庸過,只是好大喜功了一點,這要是放在漢朝,不過是百姓們多吃點苦,但是隻要楊廣完成了隋朝大運河,平了高麗,那麼接下來隋朝迎來的將是一陣騰飛。
壞就壞在了楊廣的動作太大驚擾到了世家們,說實在的,隋朝時候百姓們過得生活說不上什麼好,但是比起之前來說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之前亂世,十餘個國家互相攻伐,用屁股想都知道那時候的百姓們過得什麼日子,能安安穩穩的活著百姓們就心滿意足了,哪裡還會再次起兵又將自己拉進戰火中。
這裡面的世家出了多少力李承陽不得而知,但是這裡面世家絕對扮演著一些不光彩的角色。
這世家裡也包括現在的李家,出身關隴集團的李淵乃是徹徹底底的這個集團的代言人,這群人和以往的世家不一樣,關隴集團是一群以武力為首的將領集團,之前的楊堅也是關隴集團的一員。
只不過後來楊廣做的事情確實引起了眾怒,關隴集團轉過頭開始支援李淵,這才讓李淵舉著正義的大旗取而代之。
李承陽記得李世民曾經對楊廣評論的一句話,什麼時候的想不出來了,李世民把楊廣比喻成了堯舜,而不是桀紂,足可以證明楊廣做的是好事,只是選錯了時機而已。
這麼輕而易舉的操控著皇位的更迭,想讓世家們對朝堂有所敬畏?基本不可能,李世民自己都沒那個自信。
吸收了楊廣教訓的李淵與李世民,也是不再敢大刀闊斧的開始改革,說實在的,能漸漸壓制住世家已經著實不容易了,看看當朝的人,有幾個出自於世家?掌握著大權實權的人全是李世民的心腹,世家的人大多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卻沒有與地位相匹配的實權,除了李靖這個軍神實在是有本事,讓李世民捨不得拋下。
這已經是李世民能做到的極限了,如果李世民還不知好歹,繼續壓制世家們,可能就會踏上楊廣的老路,被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誰誰誰踹下皇位。
真正把世家完全壓制住的還是武則天小姐姐,有了李世民和李治兩代人的積累,一頓快刀斬亂麻才把世家逐出了朝堂,從此真正做到了唯吾獨尊。
但是世家還是在暗暗積蓄著勢力,不過最後卻被朱溫抓了出來,朱溫滅掉唐朝,建立大梁之後,順便就把五望七性的人都丟進了黃河,譜寫了世家們最後的絕響,從此再也沒有上的了檯面的世家門閥的出現。
所以李世民才會如此投鼠忌器,生怕自己的一舉一動會惹得世家們不快,那群人打仗沒什麼本事,但是挑事的本事那是一等一的,只要沒有個絕好的機會,李世民就不敢和世家們正面較量一番,只能在遊戲規則內和他們打著太極,期待著有一天能抓住世家們漏出的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