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撐著了......”李華遷剛坐了下來。
莫虎這邊也進來了,懟了一句:“是噎著了...”
莫海格睜開眼睛,說道:“我今晚讀了《史記·吳王濞列傳》,有些感悟,想找兩位來,坐而論道。”
莫虎笑哈哈的說:“您這是又要考驗我們的功課了!”
“漢朝吳王濞,兩位可清楚淵源歷史?”莫海格問道。
莫虎道:“驕橫!”
“漢御史大夫晁錯勸諫漢景帝,用了一句話,我今晚讀完之後,似乎有些觸動。華遷,你一向是能讀懂我的,你覺得是那句話?”
“太傅淵博,況且,我也就是在陛下帳前讀了一些《史記》和《資治通鑑》,實難背誦下來了。”
三個人都收到了從文昭的兵諫的電報,但三個人都繞其不談。
政治是什麼?在底層人看來,政治是官職,在中層人看來,政治是跟對人,在高層人看來,政治是懂他人。
政治是可以繼承、可以傳度、可以交換甚至是可以交易,而唯獨不能靠所謂自我奮鬥得來的,政治需要悟性!
人生太短,二十四史中的酷吏、苛吏,都是些只是顧著自我奮鬥之人,太自我,不懂他人,不懂政治。
即便是坐在了高高的位置上,不過是“苛政猛於虎”罷了。
《論語》11705個字,都是在教如何懂他人!
三人都懂彼此,因此,三人即便是不談《史記》,就是談《西遊記》都能知道彼此的意思。
大音無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比《論語》少了一半的字數,卻是《論語》達不到的志高境界。
莫海格沒有理會李華遷的推脫之言,而是直接問道:“景帝即位,錯說上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華遷,這句話怎麼解?”
李華遷:“既然太傅用一句《吳王濞列傳》來問我,我便用同一篇的句子回答您‘諸侯既新削罰,振恐,多怨晁錯。’太傅,這是解。”
莫海格:“怨又如何?”
莫虎此時插言道:“漢朝景帝新皇登基,自然要安撫各地藩王情緒,晁錯便是一個很好的‘錚臣死而穩社稷’。”
莫海格:“景帝不知藩王圖謀勢強,因此才會出現‘錚臣死而穩社稷’的情況,你們覺得這件事會在我們帝國上演麼?”
莫虎:“兩千年以來,無論是中原還是我們這一處帝國,錚臣越來越少,油臣越來越多了。”
“我們算是一個新國家,陛下改制,就是奔著一個新的漢家帝國,可以以史為鏡,但不能談古論今。”李華遷言語道。
莫海格點點頭,講到:“漢家史料一脈相承。我們送華王出去,如今他身在局中,只是為了讓他知道了藩王之害,若是我們將人折在局裡,是不是會出現新的景帝或者會有個晁錯?”
最後,莫海格又定語道:“誰都可能是晁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