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辰風早已經餵飽了那些趙王寵臣,而且這次的事情對趙嘉也非常有利,所以趙國朝堂上難得的出現了太子嘉和公子遷兩派同時勸諫趙王答應此事的情況,原本對此事就有些搖擺的趙王偃自然輕易的就被說服了。
就這樣,五天的時間,李辰風在邯鄲用了五天的時間,和趙國達成盟約,約定了共同抗秦的目標,也為魏國收復了原本失去的所有土地,當中還有不少意外收穫。
這樣的話,現在的魏國面積幾乎已經擴大了一倍有餘,訊息傳回大梁之後,李辰風的名聲瞬間達到了頂峰,整個大梁城數十萬百姓都在傳頌二公子風的才能。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魏國朝堂那些想要討好李辰風的人開始進諫魏王,晉李辰風太子之位。
這個提議一經提出,頓時滿朝熱議,而有七成的官員貴族都同意李辰風為魏國太子。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害怕自己這個兒子威脅自己的地位,魏王增雖然沒有明確反對,但卻提出等李辰風返回大梁之後再說。
……
……
已經離開邯鄲正在和鄴城守將樂間交接鄴城的李辰風從尉繚那裡得到了這個訊息之後只是一笑之後就置之不理了。
絲毫沒有因為魏王增的推脫而惱怒。
現在的他,手握數十萬重兵,又有開疆拓土的無上威名,區區一個太子的名號而已,有沒有都一樣。
畢竟現在魏王增看來還有不少年好活,自己統一之戰的前期準備也還差太多,所以先讓魏王在前面頂著,自己也好暗中行事不是。
接下來的李辰風的重心是接收那龐大的疆土,還有就是分出五萬大軍,其中包括一萬精銳魏武卒,以千戈為主將,從鄴城出發,在武安和率領趙軍的李牧會合,之後開拔一路向西北,到達橑陽前線,和秦軍主力作戰。
而李辰風自己則是留三萬大軍於鄴城,一萬大軍於平陽和伯陽,然後他自己則是率領剩下的三萬五千人順著太行山南下。
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自潞水和漳水以南,有羊腸坂道,崎嶇不平,只需立一道關卡,數百精兵,就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李辰風在此留下了五百魏武卒和一千輔兵,原百夫長魏擎,晉為千夫長,駐守在羊腸坂道碗子城,防備秦軍。
接下來李辰風一路東行至中牟城,這裡原本是趙國的都城。趙國始都晉陽,趙獻侯元年(前423年遷都中牟,至趙敬侯元年(前386年定都邯鄲。
原本這座城池在趙國也是舉足輕重的大城,可後來先是被魏國征伐,後又被秦國佔領,所以此時它早已經因為多年戰亂而衰落,城池到處是殘垣斷壁,原本一個擁有十數萬人口的大城,此時竟然已經淪落到人口不過萬的程度了。
李辰風站在中牟城外已經殘破的城牆上,看著周圍大片沃土良田因無人更重而荒廢,心中也是惋惜不已。
戰國末期幾十年,七國連年征伐不朽,死亡人數何止百萬!
要知道現在整個華夏才有多少人?按照死亡人數和總人口的比例來算的話,恐怕在始皇帝一統天下的前二十年裡,中華大地戰死的人和二戰時候的歐洲都差不多了。
可以想象當時的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