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辰風領兵到達安陽邑城下的時候,另外一路的千戈也已經趕到和他們會合。
千戈這一路行軍比李辰風他們更遠,從帝丘北上之後拿下觀澤、剛平,一路北上直到聊城,從現代地理上來說,聊城已經差不多和邯鄲處於同一緯度了,然後留下駐軍之後返回,在南樂過黃河直撲繁陽,最後繞了一大圈從黃城到達安陽邑,一路輾轉行軍數百里,收攏殘兵無數。
兩軍回合之後人數達到了十一萬多,號稱十五萬,根本沒有廢話,直接就強攻只有兩萬守軍的安陽邑。
雖然安陽邑也有兩萬秦軍駐守,可和其他城池一樣,大部分都只是秦軍佔領此地之後從周圍抓捕的青壯,被強行充入軍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面對天下精銳的魏武卒,只用了不到一個時辰安陽邑就被攻破了。
這場戰鬥雙方總共也才死了兩千多人,在破城之後,李辰風除了把城中僅剩的三千秦軍給坑殺之後,其他的趙魏兩國青壯直接被再次打亂充入自己的軍隊,然後留下了一萬守軍和一個裨將,他自己則是帶兵繼續北上。
這也算是這個時代的常態了。“朝秦暮楚”,上一刻這些人還是秦軍,可一轉眼重新扛起魏國的大旗,他們就又成了魏軍。
不過再往前就沒那麼輕鬆了。
過了安陽邑之後,渡過洹水,不到百里就是鄴城,那裡已經是趙國的疆土範圍了。
說起來這鄴城,也算是魏國之痛了。
因為這裡原本是魏國的國土,魏王增剛剛繼位之時,因為秦軍強攻魏國和趙國,趙王偃聯合趙、楚、魏、燕四國精銳大軍數十萬,以趙將龐煖為帥,進攻秦國的蕞地,因沒能攻克,於是轉而攻打齊國,奪取齊國的饒安。
同年,趙、韓、魏、衛、楚五國結成南北合縱聯盟,共同討伐秦國。楚國國君楚考烈王擔任縱約長,春申君黃歇執掌軍務,聯軍奪取壽陵,揮師直逼函谷關。
不過五國聯軍看似強大,可當秦軍出關迎戰之後,五國聯軍瞬間分崩離析,都大敗而逃。
而秦軍反而東出函谷關,一路打下了韓國的伊闕,然後蒙驁和王翦一南一北兩路進軍。
蒙驁從北方一路向東,先滅東周取雒陽,然後接連攻取韓國和魏國疆土,魏王增無奈之下只能把鄴地割讓給了趙國,然後換取趙國派大將傅抵駐紮在平邑;將領慶舍率領東陽河外的部隊,防守黃河橋樑,給魏國換取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在這段時期裡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那就是長安君。
就是曾經語文課本里那位觸龍說趙太后裡邊的主人公,現任趙王偃的叔叔,在魏國割地之前被趙王偃封到了饒地。
而後就是趙王偃向魏國強取鄴地,李辰風很懷疑是不是那趙偃覺得封給自己叔叔一大塊富饒之地實在太虧了,這才想著從魏國找補一下。
不過面對強秦,不管是趙國還是魏國都處於弱勢,而且這趙王偃也不知道是不是傻了,竟然在這種緊要關頭又去和燕國打仗,最後被秦國找到機會,一舉攻破趙軍防禦,接連把趙國和魏國的大片肥沃土地奪取,甚至最後連衛國都被滅了……
衛元君哭死在了野王……誰能想到趙國和燕國打仗,最後滅國的卻是衛國……
他衛元君沒有招誰惹誰的,只想老老實實做個太平侯爺,最後卻成了最大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