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離任前,舉蔣琬、顧雍、司馬芝三人繼承其位,三人如若病逝,可拔費禕、杜恕、滕胤三人接任。
劉禪從善如流,在諸葛亮離任後,封蔣琬為左丞相,顧雍為右丞相治理國,司馬芝輔佐二人。
在蔣琬執政的五年時間裡,因自知才能不如諸葛亮,蔣琬未改舊策,依舊沿用諸葛亮的治國政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穩定朝政,減少向外用武,為大漢積蓄國力。
期間因司馬芝、顧雍先後病逝,劉禪拔潘浚為右丞相,杜恕接替司馬芝御史大夫之位,以為輔佐蔣琬。
因蔣、潘兩人年歲甚大,難以事事躬親,則將不少權利下放與費禕、滕胤。
潘浚任職一年後病故,劉禪拜蔣濟為右丞相,負責處理軍國之事。
時蔣琬執政已有七年,因身體飽受疾病困擾,朝權逐漸交由蔣濟,費、滕二人為輔佐。
蔣濟在上位之後,因得益於諸葛亮、蔣琬、顧雍三任執政者的休養生息,大漢國力充裕。於是蔣濟將注意力集中在遼東崛起的高句麗上,欲發兵打擊高句麗。
為了打擊高句麗,蔣濟先命黃權為帥,率軍三萬征討。黃權初勝高句麗王位宮,斬俘萬餘人,欲乘勝追擊時.黃權不幸因疾病惡化,病逝在道中,漢軍不得已班師。
次年,蔣琬因病去世,劉禪擱置左丞相,蔣濟依舊任右丞相。
公元248年,為了解決高句麗,蔣濟任命霍範為帥,都督平、幽、冀三州及遼東鮮卑、烏桓二部兵馬,所統五萬人。
漢軍沿著黃權出征舊道,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軍,斬首高句麗軍一萬八千餘人,逼高麗王敗逃東沃沮避難。
因東北孤遠,霍範未有追擊位宮,而是率兵高句麗國都丸都山城,欲瓦解高句麗王的統治基礎。
圍城三月,霍範聲東擊西,於黑夜遣軍士翻越城郭,遂破其國都,俘高句麗男女數萬。
霍範橫掃高句麗,因不知位宮的行蹤,加上大雪封山,遂率大軍回師。
公元249年,位宮在沃沮部民的幫助下,在遼東遷都復辟,招降納叛意圖再度反叛。
蔣濟唯有再令霍範率平、幽二州精銳,都督鮮卑、烏桓騎卒,合計萬餘人遠征。
因霍氏封在樂浪,霍範頗知遼東地形,在得到扶餘國的引導下,霍範率兵跋山涉水遠征位宮。
在竹嶺,霍範大破高句麗軍,俘虜高句麗百姓數萬,位宮僥倖突圍,再度攜妻女親信北逃,以避漢軍兵鋒。
霍範乘勝追擊,於東沃沮再敗高句麗僕從軍,並將收留的位宮邑落攻破、清算,斬首四千餘級,俘男女萬餘人,犁庭掃穴,以此來警告東胡各部。
因不見位宮蹤跡,霍範率兵三千追擊千里,直達肅慎國(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方斬位宮首級而歸。
歸軍途中,霍範至東海旁(今海參崴)刻石記功,以宣漢室國威。
追論功績,劉禪拜蔣濟為丞相,封霍範為驃騎將軍,另有戰功者不記。且為了治理遼東諸胡,南漢在高句麗舊城設東海都護府。
時南漢有四都護府,漠北為瀚海都督府,漠南為朔方都護府,西域為西域都護府,遼東有東海都護府。
公元250年,劉禪廢年號建興,改元景耀。
同年,蔣濟在任病故,劉禪拜費禕為左丞相,滕胤為右丞相。
費禕雖有才能,但因南漢朝野太平,二十年來無兵亂,其執政多有鬆懈,多沉溺於權貴交道中。
滕胤因生性謹慎,反而事事躬親,依靠霍氏的人脈,在政績上多有建樹。但因不愛與費禕爭鬥,故而費、滕二人保持較為和睦的政治友誼。
在二人執政期間,在南漢解決遼東高句麗之後,東海都督府太史亨以遼東鮮卑勢大為由,請求將遼東鮮卑拆分。
劉禪垂詢諸人,霍範上疏言,可拆離鮮卑強大部落,將其遷至別地,當能避免遼東鮮卑強盛。
劉禪採用霍範建議,下令將逐漸強大的慕容、段氏、宇文三部拆分,以避免三部合一,從而威脅遼東。
時霍弋在長安,以樂浪受三韓蠻夷襲擾嚴重,請求遷鮮卑一部入樂浪,以為牽制三韓,劉禪遂準之。
宇文、段氏各有拆分二三部,以削弱各部的實力。而慕容部被霍範挑選中,其部萬餘落遷入樂浪國。霍弋令二子霍山娶慕容氏為妻,慕容部至此被漢化不提。
除遼東外,因南漢在吳楚立基,費、滕二人著重開發荊、揚、江三州。
費禕執政期間,雖有不少功績,但沉溺權貴的行為,漸漸引起不少人的不滿。尤其那些位高而有壯志的上卿,有欲扳倒費禕,而後上位執政,其中以諸葛恪最有想法。
諸葛恪天資聰慧,又是諸葛亮之子侄,在政壇上混得開,且與滕胤關係良好,對費禕之位早有窺視。
公元253年,逢老將魏延病逝,朔方鮮卑復叛,費禕遣將黃然出征,但因征討不利,使得鮮卑坐大,令漠南動盪。
諸葛恪抓住機會,聯合諸葛喬、滕胤等人,上疏彈劾費禕。並檢舉費禕執政以來的過錯,請求劉禪罷黜費禕。
費禕貪戀功名,常有流露出渴望相國之位的意思,故劉禪對費禕略有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