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念及他與筆友諸葛亮往來的那麼多信,暗中長嘆口氣。可別有一天,讓他與諸葛亮線下見面。
與此同時,當張郃死訊傳到荊宛前線時,諸葛亮、司馬懿的反應各有不同。
大帳中,諸葛亮聽著施然傳來的訊息,欣喜不已。
諸葛亮踱步而笑,謂眾人說道:“亮令義封狩獵伏牛山,竟為國獵得大將張郃。今張郃中箭身亡,當斷魏人一臂,是為我國之喜事啊!”
“丞相足智多謀,北驚洛陽,東獵張郃,謖敬佩不已!”馬謖稱讚道。
“大司馬欲殺張郃多時,不料卻被丞相設計獵得。大司馬如若聞訊,必然為之歡喜。”馬良笑道。
“丞相英明!”
聽著眾人稱讚,諸葛亮撫扇而笑,說道:“今獵張郃僅為小功,如能進據潁川,方為大功。”
馬良跟不上諸葛亮的思緒,問道:“不知丞相之意是?”
諸葛亮目光停留在輿圖上,說道:“亮欲讓子龍將軍轉道東進,與義封所部匯合,趁許、洛空虛,率兵劫掠諸城,襲擾司馬懿糧道,令司馬懿晝夜難安。”
說著,諸葛亮持扇揮斥輿圖,說道:“如能攪亂許、洛,司馬懿欲平兵亂,唯有二策可用,或分兵回剿,或撤軍潁川。”
“如分兵回剿,張郃中伏身亡,子龍將軍足以御之。如司馬懿撤軍潁川平亂,我軍則能順夏道而進,進逼魏軍至潁川。我軍凡至潁川,則京畿在望。”
今時不同往日,荊宛地區地形遼闊,非常方便諸葛亮施展計策,如派遣奇兵襲擾司馬懿糧道及屯田重地的潁川。而大漢因淯水緣故,兵糧可以使用漕運,這讓司馬懿難以劫抄。
唯有說諸葛亮率兵推進到潁川,因缺乏淯水漕運,需徵調農夫運糧,才能方便司馬懿劫糧。
“彩!”
馬良拱手而嘆,說道:“先令趙將軍驚京畿,逼司馬懿出戰;能料張郃行小道,夾道伏殺張郃。本以丞相之計僅此,不料丞相識敵虛實,發兵轉掠腹地諸城。丞相之遠略非良所能曉,司馬懿遠非丞相之敵。”
“呵呵!”
諸葛亮謙虛說道:“後事未成,安可輕視!”
“諾!”
相比諸葛亮的深謀遠慮,曹魏君臣的傷感,司馬懿得知張郃戰死的訊息,其情緒悲喜夾雜。
之所以喜,是因張郃中伏戰死,司馬懿為自己少一對手而喜。而悲傷之事,則是司馬懿兔死狐悲,縱張郃征戰沙場多年,竟會中伏而身亡。
見父親臉色陰晴不定,司馬昭試探性問道:“父親,莫非張將軍出事?”
司馬懿臉色淡定,說道:“張將軍尋小道而進,欲夾擊趙雲。不料漢軍有備,夾道設伏張郃,今其中箭而亡,兵馬敗走魯陽。”
司馬昭震驚了下,繼而笑道:“張郃戰死,今後無人可以鉗制父親,是為大喜之事啊!”
“不可胡言!”
司馬懿瞪了眼司馬昭,說道:“張將軍為國之名將,今為國死難,將無人助為父禦敵!”
ps:晚上還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