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召開蠻夷大會之後,諸葛亮在李恢的幫助下,繼而召見南中大小漢人豪強。諸葛亮用漢夷之分的關係,去勸漢人拿出錢去錢聘請惡夷為部曲,而後表示會根據他們所聘請部曲的人數,去分配軍中官職。
且諸葛亮為了保證漢人豪強的臣服,他將會維持糜芳舊時的經商政策,由各郡太守出面,組織商隊前往成都、武漢、江陵等城。
漢人豪強大喜,紛紛向諸葛亮宣誓效忠漢室,並會按期上繳賦稅,而後拿出巨資去聘請山水中的惡夷為部曲。
經諸葛亮一番操作,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等漢人大小豪強聘得近萬惡夷為部曲。
諸葛亮根據漢人豪強聘請的惡夷數量,設有五部都尉,號有五子,分別為毛、爨、孟、李四姓驍勇族人擔任都尉。
如李恢便拿出錢糧,聘請三百多名惡夷壯漢為部曲。不過由於李恢成為寧州刺史,為了規避三互法,李恢舉家遷到武漢居住。
根據諸葛亮規定,戰爭年間,五部都尉每年需出兩部,即四千人至武漢服兵役。太平之時,五部出一部,即兩千人到京服兵役。餘者兵馬在州郡時,需聽從寧州刺史排程。
寧州七郡有了五部都尉的武力保障,諸葛亮向李恢叮囑治州要領之後,率西土兵馬歸蜀。與諸葛亮同行者,還有南中萬家青羌、惡夷。
途中,諸葛亮因擔心武漢政事,留張裔在路上負責照顧萬家青羌、惡夷,自己乘大船提前回京。
回到京師的諸葛亮受到劉禪的熱烈歡迎,且諸葛亮因軍功之關係,從武鄉侯,遷為武陽縣侯。
過了良久,諸葛亮在侍從的引路下至宮中。
見到諸葛亮,劉禪下階親迎,執子侄之禮以待諸葛亮。
諸葛亮勉強受之,被劉禪請至席上,問道:“陛下詔亮入宮,可有要事?”
劉禪坐到榻上,如實說道:“今大司馬大破曹丕,當可喜可賀。但大司馬立有大功,不日又將下壽春,合計二者之功,朕卻不知將如何封賞!”
去南中旅遊了一圈,諸葛亮面板黝黑了少許,搖著羽扇,說道:“陛下,雲長公病逝之時,陛下追封其為漢壽縣公。今大司馬大破逆魏,可從縣侯遷之為縣公。”
“而這縣公可為實封,讓大司馬派家臣治理,除不得治兵外,其之賦稅由其自領。且因公之爵制,準大司馬設宗廟祭拜霍氏先人。”
東漢承秦漢之後,在西漢時期,除了關內侯外,亭、鄉、縣三侯,實際上都可以派遣家臣進行治理。隨著爵位的泛濫,尤其進入漢末亂世,大都是虛封遙領。
在南漢爵位改制中,實領的縣侯在劉備時期,已經變成了虛領,治理者必須由朝廷委派。今之諸葛亮口中的縣公爵位,與兩漢時期的開國縣侯沒啥區別,僅多了設立宗廟的權利。
“縣公?”
劉禪面露深思之色,說道:“先帝臨終謂禪曰,大司馬多愛名,故可授大司馬名,不可授之器。今縣公之稱謂,蓋是如此矣!”
“然也!”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且可如蕭、鄧之故事,賜大司馬,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劍履上殿可以算是權臣套餐,卻也可不算是權臣套餐。
蕭何因功績第一,被劉邦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而後鄧禹如蕭何故事,被劉秀賜予這般榮譽;三國時期,曹真在曹叡繼位之後,遷為大司馬,而加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論功績,霍峻已是南漢諸文武中首位,依照蕭、鄧故事,劉禪賜霍峻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屬於正常操作了。
這一套下來,霍峻名頭看似很高,但卻沒多少權利。蓋授名而不授之予器,便是這般操作。
“善!”
劉禪微微頷首,說道:“多謝相父指教!”
“不敢!”
諸葛亮輕搖羽扇,笑道:“陛下,今壽春戰事未休,當下唯恐諸將懈怠,不宜封賞官爵,且先派人至江淮勞軍,放出口風,以為激勵諸將。而後壽春克復,陛下垂問大司馬諸將功績,而後一一提拔封賞!”
“嗯!”
劉禪抓著頜下的絨毛,笑道:“相父主政事,仲父掌軍國,朕已無憂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