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宮府。
各州郡彙報的內容,靜靜的擺放在案几上,諸葛亮持筆在巾帛上書寫。
“石磨?”
“不產宿麥?”
“南人無食麥飯之習?”
“百姓不知宿麥耕作技法?”
諸葛亮根據各州刺史彙報上來的公文,自我整合問題,將其抄錄在文書上。
“季常?”
“僕在!”馬良應道。
諸葛亮擱筆於案,問道:“季常出巡荊楚郡縣,訪地方吏民,可有何不同之見?”
馬良沉吟少許,說道:“此國策上利國家,下利百姓。今難以推行,並非宿麥不能食,而在百姓不識宿麥之利。以良之見,欲勸百姓廣行稻麥耕作,當讓百姓曉宿麥之利。”
“古人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若有實利可圖,百姓必欣然耕作。”
諸葛亮頷首而笑,問道:“季常可有計策對子?”
馬良搖了搖頭,說道:“恕良才疏學淺,並無詳略對之。”
諸葛亮持扇起身,說道:“若改賦稅,將田租收米八升,更替為收麥米八升如何?”
馬良微微皺眉,說道:“改稻為麥,怕是官府吃虧。官府收麥,供給軍士。軍士多為南人,豈能願食麥飯?”
當兵吃糧,吃的豈能是麥飯這種粗糧?
大部分吃的是吃稻飯,這般才能保證軍士的戰鬥力。強行讓軍士吃麥飯,心中積怨,士氣不振,怎會盡心作戰。
如齊梁大戰,南朝的梁軍因以麥屑為飯,士氣低沉。蕭衍急調大米,軍心大振,才打敗了齊軍。
故而收麥飯為賦稅,馬良就怕軍士不願吃。
“哈哈!”
諸葛亮輕撫羽扇,笑道:“季常勿憂,亮已有方法對之。”
說著,諸葛亮將案几上的巾帛遞給馬良,說道:“季常,將此文抄錄五份,送於霍督、龐令君、劉尚書、法漢昌、顧治中等君,請他們至此,商討推廣稻麥輪耕之法。”
“諾!”
霍峻收到巾帛後,將軍務交給屬下,便前往赴會。
諸葛亮於門口親迎眾人,互相寒暄之後,眾人紛紛落座。
六人於左右席地而坐,手裡翻閱著推廣稻麥輪耕的疑難問題。
諸葛亮清清嗓子,說道:“南人墾水田,有上中下三田,較均產來說,每畝可越收三石稻米,此春耕秋收之時也。若於秋耕宿麥,越春而收,以亮之所見,勤勉耕作,縱無三石之糧,亦有兩石麥糧。”
“一年二收,勝中原二載三收。故稻麥輪耕之法,能於各州郡中推廣,不敢言家家戶戶耕行稻麥之法,但若能讓十萬頃良田行耕宿麥,每歲至少可增千萬石之糧,”
“軍士月食二石,年食二十四石。千萬石之糧,足可讓我國軍士食近三年。稻麥輪耕之法,乃國之大策,若是能成則國庫充實,大軍將不被糧草所困。”
十萬頃良田多嗎?
漢代一頃田為五十畝,十萬頃田約為五百萬畝田。
那漢代一個郡能有多少田?
以徐州的東海郡為例,約有五十餘萬頃熟田。也就是說將東海郡的五分之一種上宿麥,則基本能完成諸葛亮的目標。
那種植五百萬畝田,需要多少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