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之後,一大早,到處便傳來了鞭炮的劈哩叭啦聲響,意味著秋盛節開始了。
百姓們歡呼雀躍,街道上張燈結綵,端著各種果實糕點,走親訪友,天色剛亮,就已經熱鬧不已。
此時,珞華已經跟著大部隊,從皇宮出發,一路往鳩摩山去。
秋盛節一共舉行三天,所有去鳩摩山的成員,都要提前一日焚香沐浴,帶著虔誠之心,跪拜天神,感謝一整年的豐收。
珞華的位置就在公主計程車兵隊伍裡,這是相卿特意安排的,為了讓珞華隱藏好身份,特意化了妝,換上了男兵的衣服。
她身形偏瘦,但好在夠高,所以在人群裡並不顯眼。
雖然已經合作,但她仍是努力查詢著顧程等人的存在。
最後出奇的發現,顧程在公主身邊,不通和尚卻在隊伍的最前頭,也就是琰帝的身邊,看琰帝和不通和尚聊的十分開心,珞華有些不確定這是琰帝看好不通和尚,還是不通和尚對琰帝有什麼計劃。
另外一個,蕭木。
之前的商談裡就說好了,蕭木要與他們同行,可現在竟找不到人影。
珞華神色凝重,在士兵群中,把帽子又往下拉了拉,不論如何,她最重要的,就是找個機會把這些人給甩掉,這樣才能擺脫了他們。
由明轉暗,是獲取主動權的好辦法。
鳩摩山就在國京城的旁邊,而秋盛節一共三日,從國京出發到鳩摩山大概需要一日,明日正午開始進行秋盛節祭祀。
從顧程那裡得到了鳩摩山的大致地形。
舉辦秋盛節祭祀的地方很大,是瑞帝去世之後的下一任帝王修建的,佔地百里,最重要的就是舉行祭祀的天壇。
天壇總體佈局坐南向北,和國京的大致佈局很相似,也是由回字形兩重正方形壇牆環繞,分成內壇和外壇。
外壇包圍著內壇,以其為中心,周圍建有皇祗室、齋宮、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等建築,滿足整個祭祀期間的需求。
而內壇主要用作祭祀,所以建築很少,而且造型簡樸,沒有繁瑣的裝飾。
儘量的質樸大方,形制上是正方形,高兩米,長寬五十米,主要有兩組建築,分別在中軸線的前後兩面,前面為祭壇,後面為供奉神位之所,是模擬宮殿建築“前朝後寢“的規制。
秋盛節祭祀開始時,會在祭臺上準備各種牲畜和瓜果美食,足有三十八之多,象徵著這一整年的收穫,由琰帝在祭臺上敬酒祭祀,而後再到供奉神位之所上香,之後開宴席,讓各路人馬的代表們,在祭祀後大吃大喝。
珞華得到的地圖,唯一的出口就在祭臺,準確的說,是祭臺下,祭臺高兩米,其中就包含了那條密道。
順著密道,就能一路通往瑞帝陵墓。
她不能直接行動,在她的計劃中,越早進入就越好,而顧程卻再三叮囑過,表示第一晚的戒備很嚴格,要第二日進行了祭祀之後,在所有人都放鬆之後再進入密道。
珞華總覺得這個時間有貓膩,她的身手,一個瞬移就可以到密道里,說什麼戒備嚴格,都只是藉口,顧程等人一定還有其他的打算。
一日的趕路之後,珞華終於看到了天壇的高大建築。
白色的牆壁,大理石的建築,還有各式各樣的守護神獸,活靈活現,分佈在天壇的八個方向,牢牢守護著,這座鳩摩山。
自瑞帝到如今,也有幾百年的時光了,竟然還能保持住建築的風貌,實在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