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統鈔與金鈔掛勾,按二十五比一的比例無限額兌換。
是的,考慮到元朝內部的斥力,宋廷沒有按原計劃直接用金鈔代替中統鈔。
太過激烈的手段很可能事得其反,而自由匯兌則是一種懷柔手段,且暗藏殺機。
按照正常來說,中統鈔是銀本位,三貫中紙鈔抵一兩白銀。
而金鈔則是金本位,一貫鈔便是一兩金。
再把白銀和黃金的價值折算,匯率應該是三十比一才對。
再加上中統鈔幣值疲軟,多少都有些貶值,實際匯率可能還要更低這一些。
但是,扶桑銀行統一定價25:1,這就給了元朝富戶和百姓一個有利可圖的誘餌。
原本,三十貫中統鈔,甚至三十多貫紙鈔只值一兩黃金。可是到扶桑銀行轉一手,便成了一兩二錢黃金。
這個利潤已經不可謂不巨大了,簡直就是大宋在送錢一樣,只賺不賠。
然而,這其中卻包藏著一個巨大的陷井,真正只賺不賠的,其實是大宋。
大宋金鈔盛行扶桑百城,看上去流通範圍很大。可是和中原數千萬的人口相比,還是小了些。
更何況,大宋盛產黃金,殷人千年存量加上十幾個大礦的開採,使得金鈔的總量其實相當大,是元朝的貨幣總量沒法去比的。
說白了,就是貨幣超髮帶來的通貨膨脹,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很嚴重了。
打個比方,新崖山一戶普通百姓,一月的最低開銷大概在5貫金鈔,那就是五兩黃金啊!
五兩黃金,折白銀50兩,中統鈔150貫,夠上等水準的大都城民美美的過上大半年了。
然而現在,千島城的扶桑銀行一旦開始匯兌,那麼可以預見,整個大元的中統鈔都將追逐巨利而在短時間內兌換成金鈔。
原本在不同貨幣體系下,資產持平的一戶大都人家和一戶新崖山人家,現在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卻是一個在地一個在天。
同樣,大宋也相當於把通貨膨脹的風險轉嫁到了大元。
起初,宋廷提出放緩貨幣置換的腳步,忽必烈還不屑一顧,認為宋廷辦事好不拖沓,一點都不爽快。
朕都已經把話說出去了,你們還謹慎個屁,怕朕反悔不成?
他帶來的那些色目財臣也不明所以,認為長痛不如短痛,反正要置換金鈔的,一天干完收工,多好?
結果,把陳宜中氣樂了,直接建議忽必烈,“把這幾個紅毛怪辭了算了,我給你選幾個銀行學徒當財相。”
只給忽必烈舉了一個例子,“假如我扶桑宋廷所有金鈔是一塊錢,所有貨物也值一塊錢,那我每印一塊錢發出去,那新崖山的貨價就要長一倍。看上去金鈔變成了兩塊錢,身家翻了一倍,可實際上沒變!”
“現在元廷也用金鈔,也有一個塊錢,貨物也值一塊,和新崖山加在一起,兩朝所有的貨物值兩塊。”
“假如我現在再印一塊錢給新崖山,那麼兩國一共有三塊錢,貨物的價值也是三塊錢。可平均下來,新崖山的貨物只漲到了一塊半,剩下的半塊就是我淨賺的。”
“而你們呢?你手裡還是一塊錢,可貨物卻漲到了一塊半!”
“你們什麼都沒幹,可是錢卻無端的就少了,而且少的不是一星半點!”
“而我手裡這半塊錢,不是在我手裡,而是在百姓手裡,可控性很低的!”
“如果是慢慢兌換,那還好說,百姓反應沒那麼快,也沒那麼大。”
“如果是一下就置換完,你的大元根本就反應不過來,新崖山手裡這半塊錢就會瘋了一樣殺回去,看見什麼買什麼。”
“而且,這不是半塊錢只能買半塊錢東西的問題,你的貨物雖然值一塊半,但是你的物價還沒反映過來,還是原本的低水平。用不了半塊錢就能把你大元全買下來,國家就崩盤了!”
忽必烈:“......”
忽必烈嚇著了,有…這麼兇險的嗎?
突然有點後悔了,就不應該答應金鈔進大元。
這比千軍萬馬還殘忍。
之前,忽必烈還真沒想那麼多,宋廷提出在大元開銀行,發金鈔的時候,他還挺高興。
畢竟老爺子是吃過虧的人,當初用中統鈔置換舊宋的十八界會子,可是下了血本兒的,褲衩差點沒賠進去,以至於忽必烈對幣制這個事兒一向不感冒。
這就是個賠錢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