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認死理兒的憨直漢子,知道有了炮,裝在海船上,那大宋就再也不怕元軍的戰艦了。
於是跟趙維立了軍令狀,就算把他們這幫鐵匠全搭進去,也得把炮給寧王造出去。
於是,徐良在砂模上下工夫,以求將膛壁鑄的更厚。然而收效甚微。
只能說,皇天不負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徐良在碼頭看見奇布查人的獨木舟,就是那種整根大木從中間掏空做出來的小舟。
小是小,但十分結實,極難損壞。
呆看了半天的徐良猛一拍大腿,有如醍醐灌頂。
癲狂大叫:“沙模不行,得掏炮膛!”
說完,拔腿就往鐵匠坊跑,一種最接近真相的鑄炮之法終於在徐良腦中浮現。
其實,徐良之前是被傳統工藝給給困住了。本能地認為,做這麼大的銅器肯定是砂範鑄造,從來沒往別處想。
受到獨木舟的啟發,這才頓悟,他可以把炮先鑄成實心的。
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炮膛變形,可以隨意鍛造。
等達到強度要求之後,再用鑽子一點點的把炮膛掏出來。
這樣的好處就是,炮身一體沒有一點瑕疵,而且經過鍛造,強度遠勝以往。
但問題來了,怎麼能讓掏出來的炮膛光滑筆直,既不會卡彈,又保證炮彈出膛的方向呢?
於是,徐良又陷入另一個難題。
這幾個月可以說沒日沒夜,試過無數種方法,更不知道鑽壞了多少炮管。
幸好有之前獨木舟的經驗,這回徐良不在炮上找問題,而是把工夫下在了掏炮膛的鑽子上。
終於研究出一種水車驅動的特製鑽臺,可以把炮身垂直固定在臺子上,利用重力校準鑽頭精度的開膛之法。
當趙維看到徐良造的那鑽臺之後,差點驚掉下巴。
因為,那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後世機床的原始雛形了。
總之,在這樣的艱難之下,徐良不負重託,大宋火炮終於問世。
之前已經制成一門實驗炮,打個半月,百發炮彈磨礪依舊堅固如初。而現在擺在眾人面前的,則是可以上艦的正式版本。
雖然有點寒酸,只有一米長,口徑也小的可憐,挺多算得上是“小鋼炮兒”。但卻是大宋匠人的極限,更是幾十條人命換回來的成果。
“真是太不容易了!”趙維感嘆著,
徐良也是激動不以,“有了這種炮,咱們打回中原的日子,起碼我徐良等得到!”
“嗯!”趙維點頭。
趙宋最幸運的,或者說華夏五千年往復,最幸運的就是擁有那麼一群最可愛的百姓。無論何時,皆以家國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