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披著蓑衣與海娃穿過街巷。
他發現,即使大雨如注,可新崖山的宋民們也並未閒下來。他們都穿著與趙維一樣的粗布衣袍,在雨中忙碌著。
這讓趙維不由露出苦笑,新崖山已經有了中原市鎮的風貌,但卻無半點百姓生活該有煙火之氣。
說到底,這終究是一座兵城,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隻猛獸。
來到鐵匠坊,趙維邁步而入,就見匠頭徐良正領著人用精尺一點一點地量著當中一件事物。
趙維上前一看,正是他心心念唸的火炮。
而徐良也看到了趙維,趕緊起身朝趙維猛一抱拳,“殿下在上、俺徐良不辱重託,終於做出來了!”
“是啊!”
趙維很是激動,用力拍了拍徐良的肩膀,眼睛就一刻都不曾離開地中間的銅炮。
“終於做出來了!”
那就是最原始的前裝炮,尺寸也是趙維見過最小的。長度只有三尺,炮膛更是隻有兩尺多深。至於口徑,則更是寒酸,兩寸不到。
但是,這已經是大宋匠人目前所能做出來的最大口徑的火炮了。
而且,別看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只是一根粗壯點的青銅管子。可做出這個管子所經歷的艱辛,也只有這些匠人自己知道。
起初,趙維依舊只是提了些想法。依照大宋“突火槍”為原型,將木質槍管換成銅的,再做的大一點,然後去掉握把,安上炮座,不就齊活了嗎?
然而,實際操作起來可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可謂是一波三折。
事實上,第一門火炮的原型數月之前就完成了,比現在要大得多。
對於御用工匠來說,鑄造這麼個玩意根本就不叫事兒。用砂範建模,以銅水澆注幾天就弄完了。
趙維迫不及待的試炮,結果....炸了。
大口徑的火炮,就意味著添藥量的增大,結果直接把炮膛炸開了。還搭上了點火的一個鐵匠,身隕其中。
沒辦法,徐良繼續鑄炮,繼續試。
從減少裝藥量,到縮減口徑,加厚膛壁,再到從炮膛的平整光滑上下工夫。
兩個月下來,雖然時有成功之處,但炸膛的情況就沒斷過。就算能正常打上幾發,也用不久。
說白了,用熟銅澆築的炮體強度不夠,而當下的條件有限,膛壁再厚的話,砂模就澆不出來了。
再加上沙模鑄造肯定有接縫瑕疵,經受不往火藥的反覆爆衝,自然就炸膛了。
搭上了好幾個鐵匠的命不說,弄的趙維也是心灰意冷,幾近放棄。
但徐良不幹。
他見過這玩意打出去的鉛丸是什麼樣,那個威力,不是一窩蜂和別的火器能比的。
如果火藥師傅能做出那種內添火藥的炮丸,威力更是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