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張世傑和陸秀夫之間已經有了某種默契。
君死崖山,臣等效之,留下一個千古絕唱,以告後人。
這當然不能說他們不忠。
事實上,如果沒有趙維,在原本的歷史中,陸秀夫隨君隕落,張世傑雖突圍成功,但得知趙昺跳海之後也沒有獨活,在風浪之中任由艦船落海,追隨趙宋而去。
實打實做到了,盡忠盡義。
那為什麼還要故意輸掉崖山,故意放棄突圍呢?
說白了,就是看不到希望。
人是有極限的,古人也是人,當所有不可承受之重都壓於一肩之上,古人也會崩潰,會選擇自我毀滅。
張弘範對文天祥有一句話說的沒錯,哀莫大於心死!
雖然大宋還有皇帝,雖然還有可戰之兵,雖然趙宋各處還有不屈的宋人在頑強抵抗。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義旗被推倒,越來越多的守國義士或戰死,或擒於敵手,大宋可以抗爭的力量越來越小,臣民的心氣兒也越來越低。
一路逃亡,什麼時候是個頭?又什麼時候可復國興邦?
這些重擔,都壓在末宋這些臣子身上。
而隨著文天祥被俘,江萬載西去,百姓、臣子、君王的希望又只凝聚在張世傑和陸秀夫身上。
張世傑看不到希望,陸秀夫也看不到希望,隨趙宋沉海的二十萬軍民也看不到希望。
也正是因為看不到希望,才選擇毀滅。
否則,用趙維的話說,就是二十萬頭豬,又怎麼可能保不住一個八歲的孩子?
“爹!”看著失魂落魄的趙與珞,“你兒子我是混蛋不假,但卻不是傻子。這些就差擺在明面兒上的東西,還是看得清楚的。”
趙與珞怔怔看著趙維,想著他那句“我只是混蛋,但卻不是傻子。”
這哪裡是不傻,簡直就是通透。
......
————————
自趙維那裡出來,趙與珞有些失魂落魄。
儘管他心如明鏡,大宋覆亡只是早晚之事,他們這些人,不過就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
但是聽到張世傑掘墳趙宋,陸秀夫居然也聽之任之,趙與珞還是有些接受不了。
這一夜,註定輾轉無眠。
第二天,趙與珞依舊像丟了魂兒一般,早飯擺在面前卻是一口未動,怔怔發呆。
直到內侍來發旨,說是官家邀朝臣皇帳議事,還是關於瓊州防務的問題。
趙與珞先是愣了愣,隨後面色潮紅,內心極不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