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緣法?
陳玉知都參不透這本經,若今日李溪揚說看出了緣法,他自然不會奇怪,畢竟小雜毛乃是道門出生,但今朝侯岑顏說看到了緣法,卻讓人瞠目結舌。
緣為情,法為度,緣法常匿於因果之間。
少年問道:“岑顏,你看到的緣法為何物?”
風韻女子邊走邊想,許久後都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嘆道:“好像是如同萬般皆空的感覺……”
李溪揚皺起了眉頭,使勁拍了拍少年,不停搖頭。
四少一路講經,半天光景便到了山腰,一座參天古剎門前,四少席地而坐,從懷中取出了一個白饅頭,這是師傅給他的口糧,還是一整天的分量。
古剎牌匾十分氣派,“佛光普照”四字熠熠生輝,但在陳玉知眼中,這一撇一捺間毫無真意,與書聖父子的行書相比,猶如小孩子在舞文弄墨。
寶華山腰,無數麻雀湧來,它們駐足在四少身邊,一動不動,似是不懼怕此處的人潮一般。
小和尚掰著饅頭,將一整個掰成了無數細絲,而後笑得眼如彎月,他揮手一撒,細絲如雪飄山門,還未落地,便被紛飛的麻雀叼食而去。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小和尚嘆了一句後又立起了身子,雙手合十,古剎裡六聲梵鍾迴盪于山腰……
這次他又與老和尚論起了四字真言,對方一副洗耳恭聽的架勢,想瞧瞧小和尚有何本領。
“守下四字,修得本心。”
“柔,剛者易折,柔者若水長存。”
“容,海納百川,容者心懷若谷。”
“磨,世上磨鍊,心目一息不亂。”
“穩,水深不語,人穩朝夕不言。”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
到夜間小和尚已入山巔,一路行來未曾一敗,身後佛光熠熠,猶如深山明燈。雖是晚間,但人潮如舊,所有人都跟著小和尚到了寶華山頂,看著態勢,小和尚離立地成佛也不遠了,遠遊客若能在今日一見此等驚天場面,別說是不虛此行,就算說是不枉此生也不為過……
寶華山頂,有座嵐山寺,“嵐風無痕”四字牌匾頗為傳神,似是出自某位文壇大家之手,筆鋒雄渾無比。這廟中矗立一座古塔,高聳入雲,乃是方圓百里高過群山的至高建築,坊間傳聞塔尖有顆天珠,寶華山香火鼎盛皆是天珠賜福,若妄動此物,必會地動山搖驚了神佛。
古樸廟宇裡燈火通明,似是在等待小和尚到來一般,鐘聲未響,梵音悠揚,一名樸素尼姑跨出了門檻,饒是丟棄了三千青絲,仍未能影響她的精緻面容。
人潮中有人問道:“這尼姑是從哪裡來的?怎麼從未見過。”
自嵐山高塔而下的道姑走到了小和尚身前,兩人同時席地而坐,這次四少沒有與人論經,而是在比拼誦經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