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軍門向朝廷上了報捷奏章,蓋了加急章,不出十餘日,便送到京師。首先接著的,自然是閹黨的人。
魏忠賢果然藉此大作文章,在皇帝面前吹噓的天花亂墜,藉機保奏自己的子孫同黨們封爵升官,前後不下百人。
輪到浙江的諸位老爺們,油水卻寡薄的多。軍門大人僅僅進了一級,加正三品右副都御史銜,仍撫兩浙。
胡副使則因按察使此時恰好死了老子,循例要回鄉丁憂,得以本職署理司務。其餘眾官並無實惠,只落個一體嘉獎的名分而已。至於出了大力的李羨之則是提也未曾提一句。
李羨之前知八百年,後知五百載,算是個通透的人,並不在乎這些一時的虛名虛利。其餘眾位老爺卻不同,一個個巴巴地望著能借著此時蹭些好處,不料殷殷企盼終化成一場泡影,由是心中皆憤憤不滿,於公事上愈加懈怠起來,上官如此,下面州、縣的老爺更是紛紛效仿,正事一件不管,只一心撈銀子求實惠。
如此一來,李羨之一心用事,倒成了兩浙一大奇觀,例行考成過後,竟考為優等記錄在案。雖然在閹黨當政之下,這個“優等”並無甚用處,但李羨之卻知道,待到東林出頭之日,這個“優等”便有大用處了。
不過此刻,離東林出頭尚有一年之期,閹黨的權勢已然到了頂,天下各處又颳起了給魏忠賢修生祠的惡風。
霎時間,各處佔著風水寶地的關廟、岳廟以至孔廟,皆被搗毀,在原址上修起了一座座魏九千歲的生祠。
這陣風颳得極快,剎那間便波及兩浙。嘉興郝知府素來倚在閹黨門下,一心要巴結主子,上了一個條陳到巡撫衙門,要在嘉興為魏忠賢修生祠。
浙江軍門一向是個不既沒主意又沒野心的官,如今做到三品大員,已是心滿意足了,不願再多事,對修生祠之事向來不置可否。無奈郝知府的條陳若是不準,便是公然與閹黨作對,他是斷斷沒有這個膽子的。思來想去,別無他法,只好下了札子允了,又令布政司府庫撥了五百兩銀子作為資助。
郝知府得了巡撫的回信,即刻請了風水先生選址,一連看了三日,找到了一處大吉之地,卻被一座破敗的孔廟佔了。郝知府即令拆了破廟,就在原基上動工建祠。
令下,同知、通判二位老爺尚有半分廉恥在,忙來勸諫:“我等皆出孔孟之門,若拆了孔廟,定惹世人唾罵,還請府尊大人另擇寶地。”
郝知府不以為然道:“孔聖人是舊聖人,魏九千歲是新聖人,去舊存新,自古之理,有何不可?”
同、通二位老爺見狀,知道郝知府已是打定主意,自不敢冒犯上官之尊,便不再說,藉機退了出來,自相牢騷道:“自古至今皆講個敬天法祖的道理,到郝知府這裡,竟變成去舊存新了,不知是哪家經典上說的。”議論一陣,各自散了。
郝知府立即張出榜文,招募匠人開工。不數日,那座孔廟即被夷平。計算工料,大約需募匠人數十,徵民工數百,耗費白銀六萬餘兩。所用銀錢郝知府自然是一文也不用出的,一道札子下去,從嘉興府庫撥出了出了五千兩,又從轄內那些樂得巴結官老爺的鄉紳手裡募化了萬餘兩,剩下的則攤到所屬的四個縣裡,從百姓頭上強徵。
知府手札送到各縣,縣裡自然不敢忤逆府臺,更不敢得罪閹黨,於是三班衙役紛紛出動,揮著手中的大棒,挨門逐戶徵錢徵糧徵人。這時本來朝廷苛捐雜稅就已多如牛毛,府內已是民怨沸騰,物議洶洶。如今又增了“生祠稅”,以致百姓賣兒賣女,破家滅門者十之三四。
李羨之自然亦接到了札子,粗算下來,平湖一縣要徵一萬一千兩銀子之多。他忙將賀泰安和趙文徽喚來商議。因他明知錢縣丞與苗主簿與郝知府交情匪淺,故而議事之初有意避開他二人。
待賀泰安與趙文徽一進門,李羨之劈面就說:“平湖近海,屢遭倭變,本非富庶之縣,各樣的稅已將全縣百姓的血抽乾了。而今又遭賊掠,民已半殘。他郝府臺一時興起,要修甚麼生祠,叫我到哪裡去尋這萬多兩銀子?”
賀、趙二人聽了,一時摸不著頭腦,愣在那裡。李羨之便將郝知府手札遞過來,二人看了,皆倒吸了一口涼氣。
賀泰安道:“庫裡有幾多銀子,我最清楚,莫說一萬一千兩,就是一千一百兩亦是湊不出的。”
趙文徽也道:“日前出海剿賊,說是大勝,可軍門那裡一文銀子也沒撥下來,縣裡也出了百多人打仗,死傷十幾號人,撫卹銀子和賞錢還欠著未給,照這樣下去,一旦有事,怎麼好再支使這些人?”
李羨之見兩員下屬也跟著牢騷起來,便轉了話音道:“請二位過來,就是商量個對策,如何將此事搪塞過去的。”
二人一時愣住,無話可說。許久,還是李羨之想個主意,道:“勞賀先生回去,厘算賬目,看庫裡能有多少結餘,留一些應急開支,剩下的不論多少,好歹勻一些出來。”轉臉又對趙文徽道:“趙典史在縣裡一向頗有威信,勞煩到城裡、鄉里走一走,揀著光景富足的商鋪、紳士家遊說遊說,勸著他們捐一些出來。我自己也掏一掏荷包,好歹湊些送上去。剩下的,我便拼了這張臉面,到府臺那裡哭哭窮,求他減免些罷了。”
賀泰安與趙文徽見李羨之如此說,雖覺得為難,卻也不好推辭,只好領命去了。賀泰安回到賬房,將縣衙的開支縮了又縮,減了又減。轎子舊了也不修了,只把舊的用;屋瓦壞了漏雨,暫不買新的,只把茅草堵上窟窿;院牆塌了也不修了,載幾根籬笆了事。諸如此類,等等等等,忙了半夜,好歹餘出來五百兩銀子。
趙文徽則更是辛苦,城裡鄉下來回跑了五六日,許了不少的好處,才終於募化來二千餘兩。李羨之又自掏腰包,湊足了三千兩,親自送到府臺衙門。
郝知府見了銀子,嫌少,臉立時拉了下來,道:“本府的札子下了這許多日子,怎的才收上這一點?叫我如何開工?”
李羨之回道:“縣裡委實拿不出銀子了,這一點還是下官拼了臉面,東拼西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