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賈誼行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情感特點十分賢明。
無論是《論積貯疏》這樣的政治策論,還是《吊屈原賦》這樣的文學詩賦,都是樸實峻拔,又極具感染力。
拿劉弘手上這份《論積貯疏》來說,就曾為後世文豪周樹人先生稱讚其為‘鴻文’。
開篇就是一句: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之後的內容,也都十分貼合漢室的現實狀況,以及古華夏普行價值。
毫不誇張的說:劉弘要是想把這篇《論積貯疏》發行天下郡縣,幾乎不用改動一字!
實際上,劉弘也已經準備這麼做了。
但要想以《論積貯疏》,作為漢室未來這幾年的行政思想綱要,劉弘就又遇到了那個問題:現在的賈誼,還是不能太出風頭···
又想用《論積貯疏》,又不能給賈誼太大的封賞、名望,這就有一些不好辦了。
——這種操作,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讓劉弘染上‘刻薄寡恩’的汙名。
就算不會,也不能排除賈誼稚嫩的心靈遭受打擊,從而對政壇心灰意冷的可能性。
思慮片刻,劉弘便眼前一亮,向賈誼試探著開口道:“未及詢賈令吏,此論,可為卿獨作?”
見賈誼做出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樣,劉弘又趕忙搶先開口,裝作掃視竹簡的模樣。
“朕觀此論,偶得北平侯之風啊?”
說著,劉弘笑嘻嘻的抬起頭:“若朕未猜錯,此論,當乃卿先行草擬,後由北平侯審閱,方呈至朕前?”
作為當朝御史大夫,皇黨一系的實際領頭人,‘立論’這麼大的功勞,張蒼無疑是擔得起的。
而作為賈誼的授業恩師,弟子要呈策論於陛前,張蒼必然會先過目,對策論內容進行簡單地修改,以保證弟子有更大機率為劉弘所看重。
“陛下慧眼如炬:此論,老師確曾觀閱,亦於些許之處,以糾正於臣。”
聞言,劉弘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既如此,此論,便以北平侯署名,卿附屬吧!”
這個套路,在後世可謂司空見慣。
——小研究僧們得到某項科研結果,最終釋出於某學術刊物,都是以其指導教授為主,小研究僧為附屬。
這樣的做法,大多數情況都不是教授眷戀名望,而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科研成果,以及保護這位青年才俊。
而劉弘從中得到靈感,用來操作賈誼獻策之事,也出於類似的考慮。
雖然這麼做,功勞的大頭最終落到了張蒼的頭上,但相應的,張蒼也替賈誼承擔了很多風險。
——只不過張蒼地位夠高、資歷夠老,有能力無視這些對賈誼而言,很可能會斷送官僚生涯的風險而已。
賈誼也能從中獲益,並藉此將一件事實,直白的展露在朝堂之上:我的背後,可是當朝御史大夫,下一任丞相!
想搞我,可得考慮考慮影響哦~
見賈誼一副呆萌,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模樣,劉弘卻只是淡然一笑。
“卿出宮之後,將朕所言之事,轉述於北平侯。”
“北平侯聞知朕言,必可解卿之惑矣。”
聞言,賈誼縱是一頭霧水,也只得拱手一拜。
“如此,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