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中的一聲輕喚傳入耳中,劉弘適時放下手中茶碗,淡笑著抬起頭,略有些困惑的望向申屠嘉。
那生動的表情,就好似在說:內史但言無妨,朕洗耳恭聽。
見劉弘這般模樣,申屠嘉心中稍一震,頗有些拿捏不準起來。
——莫非,這內史三分之事,由來已久?
不能怪申屠嘉想象力太過豐富,實在是劉弘的演技,將這種可能性提到了最高。
——若非早有定數,陛下怎會如此欣喜?
有那麼一瞬間,申屠嘉腦海中,還出現了這樣一種猜測:莫非陛下召吾入長安,便為此事而任吾為內史?
越往深處想,申屠嘉就越覺得是這樣。
要知道漢內史,那是九卿之首,隨時可以接替御史大夫,成為九卿的存在!
就連九卿其他位置的高官想要染指御史大夫之位,都起碼要在內史這塊試金石上探探成色!
雖說理論上,漢室每一個壯年的徹侯,都有資格出任丞相,但徹侯之爵,只是對丞相候選者最基本的‘身份’要求。
至於‘能力’要求,其實主要就看幾點:
累功頗巨否?
治政嚴明否?
曾為內史否?
也就是說,要想成為漢相,那徹侯的身份,還只是成為備選人的入場券,要想在這場角逐中取得競爭力,那就要儘量滿足這幾方面的要求。
有沒有毋庸置疑,無人能出其右的武勳;有沒有足夠的執政能力,如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這樣的坊間美名,以及是否曾擔任內史。
這三方面,起碼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才有機會在丞相大位的角逐中勝出,而不是和剩下百來個功侯陪跑。
有沒有武勳這一點自不用說——此時的漢室依舊‘以武一切’,除了‘純孝’這種道德成分外,最能為前途添磚加瓦的,便是武勳。
治政能力,這一點其實在後世很容易達成——反正沒有通訊工具,養幾年望就能形成某某‘有大才’的輿論。
但在漢室,‘養望’這種高科技還沒有被官僚階級所點亮,像吳公那樣突然揚名天下的能吏,基本都是一看能力,二看運氣,三,還要看皇帝給不給面子。
畢竟坊間傳聞傳的再兇,某人的名望再怎麼高,在漢室都抵不過天子一句‘此人私德有虧啊···’的評價,從宮中‘偷偷’流出。
而最後一個條件,便是最考慮的一條了:有沒有做過內史?做得怎麼樣?
治粟內史,名義上的職權雖然是‘治關中農粟、勸耕之事’,但實際上,少府的職權幾乎涵蓋了關中軍、政、民、關等所有方面。
不嚴謹的說,此時的內史,可以理解為三國時期的‘州牧’,而內史,便是‘關中牧’!
如此一來,漢相‘是否曾為內史’的選拔要求之由來,也就很好理解了:做了丞相,可就要管全天下了,那你總得證明,自己能治理好吧?
而能否治理好關中,就成為‘能否治理好天下’尤其重要的一個參考依據。
因為實際上:即便是丞相,其職權範圍也不比關中大到哪裡去···
北牆附近的狀況,使得北方軍、政無法分割,但凡邊牆出一點小事,那基本都是朝堂+天子的組合商討決定。
而關東又遍地諸侯,歸屬中央直轄的地方少之又少。
所以本質上,此時漢相的職權範圍,只比內史多出一丟丟:關東那撩撩數十個不屬於諸侯的郡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