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鄭國渠的工程沒有出現紕漏之後,太宗皇帝召集百官共議,最終決定敕封主持此次工程的御史大夫賈誼徹侯之爵,封土為賈誼的故鄉洛陽城附近的平陰縣,食邑一千戶。
文鼎二十二年,丞相酈寄的任期滿,從丞相的位置上光榮退休,被賜予了贊拜不名的榮譽。
冬十二月,拜御史大夫賈誼為丞相,尚書令晁錯為御史大夫,已經成為大農的公孫弘為尚書令。
文鼎二十三年,太宗皇帝頒佈冊立詔書:以皇長孫劉彘為太孫,改名為徹。
這時,皇長孫才六歲。
世宗皇帝是在六歲時被冊立為太子,孝宣皇帝更是在六歲的時候被冊立為太孫,再加上孝懷皇帝也同樣是在六歲被冊立為太子,八歲登基,如此三次下來,皇長子年滿六歲冊立為儲君的規則,也成為漢室的傳統。
直到三十年後,年剛三十六的孝宣皇帝病逝時,太子已經早於孝宣皇帝死去,孝宣皇帝沒有別的子嗣,孝文皇帝的其他子嗣也都已經失去,衛太后就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則,把太宗皇帝的次子劉弗陵召入了長安。
那時,蒙王劉弗陵已經年近六十,得知衛太后想要讓自己入繼大統,劉弗陵惶恐的說道:我已經是個即將死去的老人,如果染指神聖,恐怕會辜負太祖高皇帝的江山。
於是衛太后下令,由蒙王劉弗陵的嫡長子劉嬰入繼大統,是為孝昭皇帝。
在蒙王劉弗陵死去之後,孝昭皇帝追尊生父劉弗陵為孝烈皇帝,奉孝文皇帝劉賀為親父,為孝文皇帝建世宗廟;並奉孝宣皇帝劉徹為長兄。
文鼎二十四年,孝惠皇帝的第五個兒子趙王劉太薨,太宗皇帝哀痛不能自已。
朝臣百官透過商議,最終向太宗皇帝彙報: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無過,好民治。
於是,將劉太諡為趙戴王,並將趙國的土地分為九部分,將劉太的十四個兒子其中八人封為諸侯王,將趙國的一半土地化為郡縣。
文鼎二十五年,楚王劉戊病逝,原本應該有長子繼承王位,並由其他幾個兒子裂土為王,但在劉戊死後,有人舉報劉戊生前又不符合倫理的舉動,太宗皇帝聞之大怒,令人徹查,發現確實如此後,下令廢黜楚國的宗廟,並將劉戊的所有兒子處死。
文鼎二十六年,故安侯申屠嘉病逝,太宗皇帝派丞相賈誼代為吊喧,並追尊申屠嘉為太師。
文鼎二十七年秋六月,太宗皇帝病重,於是招來了丞相賈誼、御史大夫公孫弘、尚書令晁錯,並叫來了記錄遺詔的史官,還將監國太子和太孫叫到了身邊。
在遺詔中,太宗皇帝寫道:我在十歲的年紀,就接過了孝懷皇帝肩上的重擔,做天下數千萬百姓的牧治者,在過去這四十多年中,我實在是誠惶誠恐,生怕哪裡做的不好,會有損先祖父太祖高皇帝、先皇考孝惠皇帝、先兄孝懷皇帝的遺德,敗壞了漢家的江山;
幸好有無數勇敢的將士在北方揮灑血汗,有許多飽讀詩書的文學之士在朝中運籌帷幄,輔佐我治理天下的百姓,抵禦外族的入侵,才讓我僥倖沒有孤獨歷代先皇的重託,沒有讓天下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差。
君主一個人犯了過錯,不能讓天下人代自己受過,天下任何地方出現的罪過,責任都在我帝王身上;為了抵禦北方的匈奴人,天下百姓在過去幾十年省吃儉用,用剩下來的一枚枚銅錢,堆出了我漢家在草原的一次次勝利。
窮兵黷武是我的錯,獲得的武勳,則全都是天下人的功勞。
在過去四十幾年當中,我讓以前的少府,現在的民工部憑藉糧食專賣、鹽鐵專賣積攢了許多錢財,實際上並非是我貪圖享受,實在是心疼天下百姓被折磨的奄奄一息,所以希望能為天下百姓減輕一些負擔。
現如今,我已經要離開人世,到九泉下面見歷代先皇,所以做出幾個交代,如果有什麼過錯的地方,希望天下百姓能看在我多年勤政,沒有犯什麼大錯的份兒上,不要記恨我。
——我一生雖然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但也沒有什麼很大的功勞,死後的喪葬事務一切都從簡安排,朝臣百官、功侯武勳、宗親諸侯最多隻能哭靈三天,尋常的百姓只能哭七天。
——我的墓葬中,不允許放入任何金、玉、珠等貴重的隨葬品,只需要一些竹簡、木瀆,和一些陶俑陪葬就可以了。
——我死去之後,以太子劉賀繼承皇帝的位置,皇太孫劉徹為太子。
史官將遺詔寫好,交給太宗皇帝過目、用印之後,遺詔被叫到了丞相賈誼的手中,太宗皇帝則將太子、太孫、皇后留在了身邊。
文鼎二十七年秋七月乙亥日,太宗皇帝在未央宮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