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唯一的牌面薄昭,一生幾乎只幹了一件好事:在呂后駕崩只是,替時為代王的劉恆提前去長安趟趟渾水。
除此之外,薄昭一生的所作所為,幾乎都是在做‘論皇帝的舅舅怎樣才會把自己作死’的親身示範。
反觀呂氏,則可謂人才輩出——先是周呂侯呂澤,憑一己之力,幾乎打下了漢室半壁江山!
在後世的演繹中,呂澤由於政治原因被刻意淡化,其一生的成就,也是大半被安到了淮陰侯韓信的頭上。
但若是從客觀角度,單獨討論個人功績,周呂侯呂澤之於劉漢,絕不亞於常遇春之於朱明!
即便是在呂澤戰死在劉漢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呂氏外戚,也湧現出了無數人才。
呂臺、呂產、呂祿等人,無一不是弓馬嫻熟,文武雙全的狠人!
只不過物極必反,相比起‘沒本事’的薄氏外戚,呂氏實在是‘太能幹’了些······
現在,柴武從何廣粟、何強、舒駿,乃至於看上去和何廣粟毫無關聯,甚至由於同樣的外戚身份,而隱隱站在對立面的秦牧之間,看出了一絲‘外戚望族’的潛力。
原因無他:人丁繁盛,後繼有人而已。
“若是後宮何良人生下皇長子······”
“不,只需誕下龍子,何氏外戚······”
考慮到這個可能性,柴武已經不敢想象這種情況發生之後的狀況了。
——萬一何氏真能成為後族外戚,那即便何氏不會成為下一個呂氏,也絕對不會相差太多!
對於呂氏外戚,除了最後哪一齣不知真假的‘密謀造反’之外,柴武的感官都是相當不錯的。
而對呂后一生的所作所為,柴武唯一略有詬病的,也就是遍封諸呂為王侯這一點。
除此之外,呂后所做的一切,都幾乎完美的扮演了太后在‘皇帝年少登基’時,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完美詮釋了‘如何做好少年天子的太后’這一千古難題。
總的來說,呂后的一生在柴武看來,還是功大於過,瑕不掩瑜的。
帶著這種‘後族還是強盛一些好’的認知,柴武對何氏這個極具潛力的外戚,情感上自然也是偏向於友好。
除了這些客觀、宏觀層面上,單純為漢室社稷的考慮之外,柴武對何氏外戚略有示好之意,也有一點點個人原因。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此戰過後,柴武就要轉文職了······
很簡單的道理:柴武如今身徹侯之爵,食邑近五千戶;又居大將軍之職,秩中二千石!
五千戶的食邑,再加上大將軍這個如今軍方最高將領的官職,柴武無論是從爵位,還是從官職,都已經近乎到了‘賞無可賞、封無可封’的地步。
而馬邑一戰,連校尉舒駿都預定了食邑二千戶的徹侯之位,作為主帥的柴武,賞賜自然也不會底。
如果一切順利,柴武戰後的賞賜,大機率就是食邑溢封三千戶左右。
至於官職,那就真是升無可升了······
當今漢室,比大將軍高的職務,就剩下三公了!
而太尉已經被劉弘明言罷設,丞相又已經被北平侯張蒼預定,能留給柴武的,也就剩下個御史大夫的位置。
——就這,都還得等到張蒼升任為丞相之後,御史大夫的位置空缺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柴武已經確定要轉為文職,步入朝堂。
為了以後做打算,柴武自然要向可能成為後族的何氏外戚表示表示親近,留點香火情。
既然即將離開軍隊,柴武自然也要在軍中留些人脈,好讓家中子侄將來能在軍中,謀求一官半職、些許武勳。
當然,除了‘友好何氏,以圖將來’之外,柴武腦海中,還有一個想法浮現。
“夕酇侯自汙以保宣告,方得善終······”
“吾如此行事,當是出不了差錯的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