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的說:東方朔那句‘用之則為龍,不用則為蟲’,其實放到宦官群體身上才是最合適的!
武夫勢大,皇帝就算想要杯酒釋兵權,也終歸需要費些功夫;文官亂政,也是一幢麻煩至極的事。
但如果是宦官出了問題,那無論皇帝有多麼草包,也還是能一語定其去留,乃至於生死!
忠心、可靠,能力夠用,又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麻煩,這樣一個群體,沒有任何一個皇帝能抵擋住誘惑!
很顯然,劉弘也是其中之一············
審計一事,劉弘希望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省御衛三方互相制衡、監督的局面,理論上也十分具有可操作性。
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間,本來就是天生的政敵,這兩方几乎不可能出現同流合汙的可能性。
而宦官群體除了忠心、可靠等方面之外,最讓皇帝‘愛不釋手’的,便是普世價值對宦官群體的排斥!
當全世界都看不起宦官,只有皇帝任用宦官,甚至賜予榮華富貴時,宦官群體對君王的忠誠,幾乎是上不封頂的!
普世價值的排斥,也同樣會造成在審計一事中,丞相府、御史大夫也會對省御衛報以鄙夷。
除此之外,劉弘還曾為今天的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省御衛三足鼎立,提前埋下一顆種子。
——在丞相府、石渠閣的行政檔案當中,省御衛至今都還靠掛在御史大夫門下!
在‘御史大夫太監分署’面前,丞相府的敵意,足以保證省御衛會在審計制度的推行中用盡全力,而不是跟丞相府眉來眼去,互相包庇。
至於被劉弘擺了一道的御史大夫,也不會因為和省御衛之間的掛靠關係,就對省御衛有什麼好臉色。
——老子清閒御史做得好好的,咋就沾染上‘親近宦官’的汙名了?
為了洗脫這個汙名,御史大夫署衙對省御衛,必然會報以比丞相府更大的敵意。
這樣一來,審計一事上,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省御衛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算是順利形成了。
不過至此,省御衛也該是時候從御史大夫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部門了。
這一點不用劉弘去操心,過不了幾天,張蒼就會‘礙於’和宦官走太近的輿論壓力,請求劉弘把省御衛從御史大夫分離出去。
而這,也同樣是劉弘很早之前的佈局。
——經過這兩年的積澱,省御衛在御史大夫的庇護之下,已然是羽翼豐滿,度過了最脆弱的時期。
從今往後,省御衛就要和雛鷹一樣,自己面對將來的風風雨雨。
“呼······”
“總算是熬過去了············”
暗自長出口氣,劉弘便輕笑著低下了頭,不再逼著張蒼,對‘以省御衛參與審計’的提議給出意見。
——作為審計制度的提議者,張蒼對於審計制度的具體負責部門,是要避嫌的~
再者,劉弘對省御衛這長達兩年多的佈局、對省御衛參與審計制度的絕心,張蒼顯然也能看的明白。
組織劉弘不可能成功,支援劉弘,又可能會讓張蒼染上‘為宦官張目’的汙點。
在這種情況之下,張蒼最好的選擇,就是對劉弘的話當沒聽見,全當預設。
頂天了去,也就是回一句‘陛下說了算,臣全聽筆下的’。
不出意外,張蒼沉默片刻,終是對劉弘拱手一拜,便恭敬退出宣室。
至此,審計制度的推行已然是有了章程,明日早朝,張蒼就將在廷議上正式提出審計制度的‘草案’。
等劉弘裝模做樣的做出一副‘還有這種事?我才知道’的模樣,然後讓朝中百官商議表決一下,審計制度,便將成為明年大朝儀的一道亮麗景色。
························
對於這一番‘制衡’之舉措,劉弘還是頗有些自豪的。
官員監管工作,無論是中央對地方、上級對下級的監管,還是對朝堂的掌控手段,劉弘都比較排斥單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