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陛下,審計之事,臣同朝中諸公多有商議,終得如此之策,呈陛下以觀。”
聽聞劉弘問起審計制度的事,張蒼不著痕跡的從懷中取出一卷竹簡,遞到了劉弘面前。
單手接過張蒼遞來的竹簡,劉弘的目光當中,卻不由帶上了一絲意味深長。
——張蒼居然說,審計制度,是拿去和‘朝中諸公’一起商議完善,才拿出來的結果?
這就是純粹的扯淡!
作為當朝三公,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肩頂功侯之爵,頭頂荀子門徒的身份,如今天下,誰能有資格對張蒼提出來的政策指手畫腳?
就算是身為皇帝的劉弘,都很難對張蒼提出的政治舉措直接回絕;頂天了去,也就是委婉的暗示一句:這個方案,好像還不是很完善啊······
在這種情況下,張蒼那句‘和大家商量出來這個方案’,完全可以直接理解為:陛下,這個方案,臣拿去給大傢伙看過了,也都透過氣兒了。
只有這樣,才能說得通張蒼的審計制度,為什麼沒有引起朝堂的反對。
——要知道審計制度,其根本是攥緊官僚集團脖頸處的枷鎖,向地方官府施加政績壓力的舉措!
在信奉黃老無為,以小政府為主要行政綱要的如今,對於這樣一個會讓官僚集團‘忙起來’的舉措,朝堂百分之百會阻撓。
也就是張蒼政治、學術地位都達到了幾乎‘天下無敵’的地步,才能憑著超然地位,把這樣會導致‘官不聊生’的制度推行下去。
若非張蒼首倡並全力跟進,恐怕就連劉弘,也很難在如今的漢室推行審計制度。
如是想著,劉弘便攤開手中竹簡,仔細的閱覽起來。
在原本的歷史上,審計制度,就是張蒼一生當中幾個最為重要的政治成就之一。
憑藉著‘每年小計,三年大計’的審計制度改革,張蒼更是曾在原本的歷史上,得到史家以‘計相’代稱的榮譽。
而現如今,張蒼在劉弘的推波助瀾下,也在按照著原本歷史的軌跡,向著本就該屬於自己的丞相之位穩步推進。
自然而然,作為張蒼為漢相時期所做出的最璀璨的政治成就,審計制度,也早早被擺在了劉弘的御案前。
對於審計制度,劉弘原本就有一定的瞭解。
原因無他:在原本的歷史上,文景之治普遍被認為是漢室中興、進入強盛時期的決定性基礎。
而張蒼在漢文一朝的為政舉措,無一不對文景之治,乃至於整個西漢王朝,都起到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這其中最為著名,最為實用,也最享譽盛名的,便是華夏封建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官員政績系統考核制度——審計。
在過去這段時間,劉弘也得到了張蒼至少三個版本的奏疏,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為完善。
經過這段時間的‘探討’,劉弘對張蒼打算推出的審計制度,也有了一個十足的瞭解。
其中最為關鍵點一點,便是張蒼提出以每年一度的審計,來打碎漢室中央對地方政府跨級管理的空缺。
——按張蒼的意思,每年年初的審計,以縣為單位進行!
具體而言,便是每年年末,秋八月中下旬,各地縣衙整理、匯總當年的人口、戶口、田畝、收穫的狀況,而後派遣上計吏,帶著這些行政案牘前往長安,接受丞相府的審查。
考核的方面也比較簡單:以人口、戶口的增減,田畝的開荒、水利的建造進度,以及秋後糧食收穫的增減,稅收的狀況等,評委最、乙、殿三等。
三個評價等級,顧名思義,就是後世人口中的優秀、良好,以及不合格。
得到‘優秀’的縣,如果過去五年沒有得到過‘不合格’,則縣令可以進入官員升遷候補名單,當出現適合的官職空缺時,可以酌情升遷。
得到“良好”,也算是中等偏上;連續五年都拿到良好,也同樣能進入升遷後補名單。
至於“不合格”,那自然是輕則被罵的狗血淋頭,重則罷官免爵,趕回老家種田。
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套審計制度推行之後,中央獲取地方行政情況的渠道,將不再是單一的‘問一問該縣所在郡的郡守’。
作為主持審計的中央官員,丞相自此將具備對天下任何一個地方縣令的當面問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