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以後,把他們當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著太子入朝,叫陛下見到他們,那麼陛下一定會感到驚異並詢問他們;一問他們,陛下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麼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
於是呂釋之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到後,就定居在建成侯呂釋之的府邸作客。
高皇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反叛,高皇帝身患重病,打算派太子劉盈率兵前往討伐叛軍。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我們之所以來,是為了要保全太子,太子如若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
於是勸告建成侯呂釋之說:“太子率兵出戰,如立了功,那麼權位也不會高過太子;如無功而返,那麼從這以後就是遭受禍患了。”
“再說,跟太子一起出徵的各位將領,都是曾經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如今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有什麼兩樣,他們決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不能建功是必定的了。”
“我們聽說‘愛其母必抱其子’,現在戚夫人日夜侍奉陛下,趙王如意常被抱在陛下面前,陛下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於我的愛子之上’,顯然,趙王如意取代太子的寶位是必定的了。”
“您何不趕緊請呂后打機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天下的猛將,很會用兵,現今的各位將領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黥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
“陛下雖然患病,還可以勉強地乘坐輜車,躺著統轄軍隊,眾將不敢不盡力。陛下雖然受些辛苦,為了妻兒還是要自己奮發圖強一下。’”
於是呂釋之立即在當夜覲見呂后,呂后找機會向高皇帝哭訴,說了四個人授意的那番話。高皇帝說:“我就知道這小子派不上用場,老子自己去吧。”
雖然高皇帝嘴上這麼說,但其實還是因為周呂侯去世,漢家沒有帥才可用,高皇帝忌憚於韓信往日謀逆的往事,不敢再信任外臣,所以希望太子能夠找出來幫幫自己。
最終,高皇帝還是親自帶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
張良患病,自己勉強支撐起來,送到曲郵,謁見高皇帝說:“我本應跟從前往,但病勢沉重。楚國人馬迅猛敏捷,希望陛下不要跟楚國人鬥個高低。”
張良又趁機規勸高皇帝說:“讓太子做將軍,監守關中的軍隊吧。”
高皇帝說:“子房雖然患病,也要勉強在臥床養病時輔佐太子。”這時叔孫通做太傅,張良任少傅之職。
高皇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皇帝隨著擊敗英布的軍隊回來,病情更加嚴重,愈發想要更換太子。張良勸諫,劉邦不聽,張良就託病不再理事。
太傅叔孫通引證古今事例進行勸說,死命爭保太子;高皇帝假裝答應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
等到安閒的時候,設定酒席,太子劉盈在旁侍侯,建成侯呂釋之先前請來的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鬚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
高皇帝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幹什麼的?
”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高皇帝於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我,現在你們為何自願跟隨我兒交遊呢?”
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願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
聽到四人的話,高皇帝若有所思地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理、保護太子吧。”
四個人敬酒祝福完畢,小步快走離去。
高皇帝目送他們離去後,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哭了起來,高皇帝說:“你為我跳楚國的舞蹈,我為你唱楚國的歌。”
高皇帝唱道:“鴻鵠高高飛起,一躍翱翔千里。羽翼已經長成,橫跨超越四海。已然縱橫四海,還能奈他如何!雖有利箭長繩,又能何處施展!”
高皇帝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流淚,高皇帝起身離去,酒宴結束。
高皇帝最終沒更換太子,原因是張良(教呂釋之)招攬的這四個人效力太子,讓高皇帝認為,朝中的文武大臣都很擁護太子,太子仁義的名號也傳遍了天下。
而在高皇帝一朝,呂氏外戚的兩個男丁呂澤、呂釋之兩人,一個幫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另一個幫孝惠皇帝穩住了太子的位置,二人都是國家的棟樑。
但呂家很不幸的是,呂澤、呂釋之的兒子都沒有得到很好教養。
呂澤的兒子呂臺、呂產,都是後來謀劃叛逆之事的人,呂釋之的長子呂則得侯第二年,建成侯國就因罪被廢除,呂釋之得另一個兒子呂祿,也同樣是謀逆之人。
呂臺是呂產的長兄,在後來太祖高皇帝駕崩之後,呂產勸說長兄呂臺為呂家攬收權力,呂臺因為父親呂澤戰功赫赫而沒有顧忌,才導致了後來呂氏外戚子弟不恭,呂產、呂祿舉兵謀逆的事。
呂祿的父親是建成侯呂釋之,呂產、呂臺的父親是周呂侯呂澤;周呂侯、建成侯對漢室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的子孫卻憑仗著父輩的武勳,謀劃叛逆的事,實在是為公侯勳貴做出了壞的榜樣。
如果沒有呂祿、呂產等人得謀逆行為,呂氏外戚本來應該在我的筆下得到《世家》一篇,但發生了那樣的謀逆之事後,呂澤、呂釋之二人只能被我歸為列傳,其他的呂氏族人,則分散在其他幾個部分當中。
對於呂氏一族,呂產、呂祿二人的罪孽可謂罄竹難書,對於漢室,呂氏外戚得功過也算得上是譭譽參半,但終歸功大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