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馬邑的漢人將領想以此,來嚇住我們?”
和危機預知並存的,就是層出不窮的陰謀詭計。
再加上匈奴人對漢人‘狡猾多端’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位孫姓兵家大師的存在,使得且居很快,就認定了自己的後一個猜想。
“本王以為,馬邑城內的漢人,是想借著今天的英勇作戰,把我們嚇住!”
篤定的將自己的意見道出,且居便深吸一口氣,強自按捺住內心深處的抗拒,對呼奢承諾道:“明日攻城,白羊部可以出五千奴隸,協助折蘭王攻城。”
“本王推算,如果漢人明天還這般耗費箭羽,那到了後天,馬邑城就見不攻自破!”
言罷,且居便對呼奢稍一點頭,便退出了呼奢的王帳。
但在幾日之後,且居和呼奢都發現:自己非但錯了,而且還錯的非常離譜。
馬邑戰役爆發第一天,漢軍共計消耗箭羽七萬四千餘支;第二天十一萬支,第三天,等折蘭部發起全力攻擊時,更是達到了駭人的十八萬九千餘支!
當呼奢和且居對此感到困惑不已時,馬邑戰役爆發第五日,一支三稜箭矢從馬邑城頭射下,徹底宣告了馬邑保衛戰的結束。
——馬邑城,已經不再可能被攻破!
············
在呼奢和且居在營地盤算明日的攻城之事時,四十里外的馬邑城內,大將軍柴武正行走在北城牆之上,檢視著將士們的傷亡狀況。
待詳細的統計資料出爐,柴武的心,也不由有一絲揪痛起來。
“短短三個時辰······”
放在後世,三個時辰,大概就是兩場足球賽的功夫。
但在這三個時辰當中,漢軍部署在馬邑北城牆上的守備力量,光是陣亡者,就有接近一千三百人!
而北牆四千將士當中,剩餘的那兩千七百人,也有將近一半負傷。
雖然陣亡的一千三百人,絕大多數都是從關中徵召的青壯,羽林軍材官校尉兩千將士的陣亡人數不到一百,但這樣的傷亡數字,也足夠驚人。
——漢室上一次承受這種程度的傷亡,是在什麼時候?
答案是:楚漢彭城之戰!
就連二十二年前,那一場發生在太祖高皇帝劉邦,與匈奴單于攣鞮冒頓之間的平城戰役,長達七天七夜的白登之圍,漢軍的陣亡數量也不過數百人。
至於戰後統計的巨大上萬,更多是漢軍將士在白登山被凍死、餓死數千,凍傷導致截肢著上萬。
在正面交鋒中,陣亡正規部隊士卒上千人,這是過去二十多年當中,漢室在匈奴人手下蒙受的最大損失!
但多年來的經驗,以及一次次慘烈戰爭的磨礪,已經讓柴武對於陣亡這種冰冷的話題,很難再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了。
——因為這一千三百漢軍將士的陣亡,是值得的!
憑藉著一千三百人,漢室在保證了馬邑城牆不失的前提下,將匈奴先鋒四萬餘人,全部圍在了武州塞和馬邑之間,這道長約一百三十里,寬不超過五十里的狹小區域!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四萬匈奴人當中,起碼要有三萬以上,無法安全回到草原去了······
“棘蒲侯。”
正當柴武遐想著那美妙的未來時,身後傳來的一聲輕呼,將柴武飛散的心緒拉回現實。
“舒校尉?”
略有些詫異的回過頭,柴武沉默片刻,終是稍嘆一口氣,拍了拍舒駿的肩頭。
“今日一戰,材官諸將士,勞苦功高!”
“待迴轉長安,老夫必以此間之事稟告陛下,為材官諸將士請功!”
今天的戰鬥,幾乎可以說:九成以上的功勞,都在材官校尉兩千將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