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且居的粗略計算,光是在這三個時辰的攻城戰當中,漢人便發起了不下二十輪長弓齊射,每輪至少兩千發箭羽!
這,可就是四萬支箭羽了!
更何況這還只是齊射,再算上弩兵的自由射擊,以及漢人傷病在城牆之後的拋射,這個數字很可能要翻個倍!
一座擁有二十萬支以下箭羽的城池,在戰鬥爆發的頭半天,將接近一半的箭矢全部用完?
如果不是這座城池的守將太過草包,那就只有一種可能。
——這座城池內的箭羽數量,遠不止二十萬!
道理再簡單不過:透過這幾十年的愛恨情仇,漢匈雙方對彼此的作戰方式,都已經相當瞭解了。
就和且居能推測出,馬邑守衛力量不超過五千,算上城內民兵也不超過一萬,箭羽十五萬到二十萬支一樣,漢人自然也能推測出:匈奴人對馬邑的攻擊,起碼會維持十天。
根據今日,漢人射出去的近八萬支箭羽來推算,馬邑城內,起碼有八十萬以上的箭羽!
再加上漢人總是習慣留個容錯率,以備不測,就使得馬邑可能擁有的箭羽,完全有可能達到一百萬支以上!
一百萬支箭羽是個什麼概念,且居想象不出來。
但且居透過粗略的計算,就能知道:如今在城牆下的折蘭、白羊兩部,共計兩萬四千的勇士,要想在這一百萬支箭羽下存活下來,就需要平均每人躲避二十五支箭矢!
且居自問這一生,自己可能都沒被這麼多支箭羽瞄準過,就更別說躲避了。
不過,對於‘馬邑有一百萬支箭羽’的可能性,且居在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絲不敢相信。
——馬邑,不過是一座邊防小城而已!
在這樣的一座小城裡,存放一百萬支箭羽?
如果是馬邑身後,位於趙長城缺口處的樓煩縣,那且居還願意試著相信。
但這馬邑······
“或許是馬邑的漢人將領想以此,來嚇住我們?”
和危機預知並存的,就是層出不窮的陰謀詭計。
再加上匈奴人對漢人‘狡猾多端’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位孫姓兵家大師的存在,使得且居很快,就認定了自己的後一個猜想。
“本王以為,馬邑城內的漢人,是想借著今天的英勇作戰,把我們嚇住!”
篤定的將自己的意見道出,且居便深吸一口氣,強自按捺住內心深處的抗拒,對呼奢承諾道:“明日攻城,白羊部可以出五千奴隸,協助折蘭王攻城。”
“本王推算,如果漢人明天還這般耗費箭羽,那到了後天,馬邑城就見不攻自破!”
言罷,且居便對呼奢稍一點頭,便退出了呼奢的王帳。
但在幾日之後,且居和呼奢都發現:自己非但錯了,而且還錯的非常離譜。
馬邑戰役爆發第一天,漢軍共計消耗箭羽七萬四千餘支;第二天十一萬支,第三天,等折蘭部發起全力攻擊時,更是達到了駭人的十八萬九千餘支!
當呼奢和且居對此感到困惑不已時,馬邑戰役爆發第五日,一支三稜箭矢從馬邑城頭射下,徹底宣告了馬邑保衛戰的結束。
——馬邑城,已經不再可能被攻破!
············
在呼奢和且居在營地盤算明日的攻城之事時,四十里外的馬邑城內,大將軍柴武正行走在北城牆之上,檢視著將士們的傷亡狀況。
待詳細的統計資料出爐,柴武的心,也不由有一絲揪痛起來。
“短短三個時辰······”
放在後世,三個時辰,大概就是兩場足球賽的功夫。
但在這三個時辰當中,漢軍部署在馬邑北城牆上的守備力量,光是陣亡者,就有接近一千三百人!
而北牆四千將士當中,剩餘的那兩千七百人,也有將近一半負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