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失禮,還請將軍勿怪。”
在查驗軍官帶來的‘將軍印’,確認其不是偽造之後,楊正的態度便肉眼可見的軟了下來。
——什麼都可能是假的,但將軍印這種級別的信物不會!
眼前的軍官能持著代王手上唯一一塊,且具有統籌整個代國武裝力量的將軍印,就說明:城外這支部隊的身份,必然不會出現問題。
什麼樣的人,能有資格受諸侯王以將軍印交託?
第一點要求,就足以讓候選人數急劇下降到‘整個漢室天下不超過三位數’的地步。
——將銜校尉及以上!
而第二個要求,更是讓先前剩下的幾百個人,再次大縮水至數十人以內。
——諸侯將軍印,非長安特調、奉詔前來之關中將帥不能受!
即便是算上‘北牆遭到侵襲,當地諸侯來不及向長安彙報,需要先做出反應’的意外狀況,將軍印這種東西,能名正言順受印的,也只侷限在諸侯三公一級的中尉。
總結起來就是說:能合理合法的從諸侯王手裡得到將軍印的人,要麼是該諸侯國的中尉,要麼,就是長安派來的,級別達到能被人尊稱一聲‘將軍’的人物!
這樣的人物,在楊正的印象裡,從來就沒有超過五十人!
而這幾十號人,要麼是功侯子弟、元勳後代甚至直接就是功侯一代,要麼,就是從底層一刀一槍爬上來的軍中俊傑,此生有八成以上機會官至兩千石,有一半以上機會以武得侯、位列九卿的猛人!
在這種非富即貴,非貴將來也一定貴的人物面前,區區六百石級別的楊正,顯然不太夠看。
——就算是撇開一切人脈、未來,光論政治地位,校尉一級也是比千石往上走!
要是過去的關中南北兩軍,如今的羽林、虎賁、藍田三軍的校尉,那更是妥妥的千石!
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是大好幾級的軍方明日之星,面對上邊郡的一個小縣令呢?
不過讓人有些奇怪的是:在楊正稍有些諂媚的態度之下,那軍官卻絲毫沒有擺譜的架勢。
反倒是話裡字間,隱隱帶上了一絲絲尊敬?
在城牆上的馬邑軍卒困惑的目光注視下,那軍官稍環顧一週,便對楊正附耳一語,二人便下了城牆,來到了內牆根。
“馬邑令身負數職,仍不忘軍陣之事,待迴轉長安,某必當以此間見聞,美公於陛下當面。”
看著城牆內已然列陣整齊,隨時準備登上城牆的馬邑士卒,那軍官稍點了點頭,旋即毫不吝嗇的讚賞了楊正一番。
馬邑如今的狀況,軍官早在大半個月前,就已經摸了個透。
作為一個邊郡小縣,馬邑城並不算大,東西四里,南北三里餘。
城內約有人八千七百口,其中有將近七千人,都是邊防戍卒及家人。
剩下的,還有一千五百人左右的刑徒,以及二百人左右的政府行政人員。
聽上去,一個不到九千人的小縣,居然有二百人左右的行政人員,或許有些不可思議。
但要是知道此時,漢室縣一級地方屬衙的運作模式,就不難發現:這二百人,根本就官員屬於嚴重稀缺!
——這二百人當中,起碼有六十人是馬邑南、北兩門的守門卒,還有近一百人,是維持日常治安的衙役、備盜。
僅剩的四十人,也有一半以上屬於類似‘助理’‘秘書’的性質。
真正能稱之‘官吏’,且在馬邑縣衙日常辦公,而不是被籠統稱為‘無秩’的,只有不到十五人。
這其中,包括掌民事糾紛、法律糾紛的司曹令吏、主簿各一人,負責檔案回覆、往來的典曹令吏一人,主簿二人。
除此之外,還有負責馬邑城內市集的市吏一人,丞一人。
還有先前提到的南北兩座城門各三十人的門卒,分別有一位比百石級別的門卒首官,以及一位統掌兩門,級別百石的門尉。
百人的衙役、備盜,也有百石級別的主官一人,比百石級別的副官二人。
這樣算下來,馬邑縣衙的行政班子,其組成簡單到讓人一目瞭然。
而根據軍官所知,如今的馬邑,能站出來說‘馬邑某方面的事我說了算’的,只有縣令楊正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