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匈奴還算是處於遊牧政權統一草原的上升期,擺在匈奴面前的,還剩下最後一個敵人:在河西苟延殘喘的月氏。
但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外力干擾,匈奴最多會在三年之內,就和歷史上那般擊潰月氏,將月氏人敢去伊犁河,由此徹底統一草原。
再然後,就是匈奴為了追月氏人踏過伊犁河,隨即發現一塊全新的‘大陸’——西域。
在草原‘三足鼎立’時期,月氏人在忙著騎牆,想做漁翁;東胡人依舊沉寂在‘草原霸主’的歷史榮光之中。
只有匈奴,在冒頓的帶領下不遺餘力的吸收、征服其他草原部族。
到最關鍵的一戰,即匈奴以弱勝強,徹底掀翻東胡的霸主地位,把參與的東胡人感到大興安嶺的冰天雪地裡捏泥巴,把東胡王的頭顱拿來製作酒器的那一場戰鬥時,匈奴,已經有了‘百蠻大國’的雛形。
現如今,匈奴光是本部,即單于庭、左右賢王、四大部族加在一起,就已經有了四十萬以上的‘人口’。
這裡的人口,指的可不是四十萬人,而是四十萬個具有戰鬥能力的牧民,以及其所擁有的家庭!
若是將其他的附屬、奴隸部族計算在內,匈奴的人口,便大體在將近二百萬人。
這二百萬人,就是冒頓敢一言不合,就糾集二十餘萬大軍南下,只為給劉弘、給漢室一個‘教訓’的底氣所在。
只不過這二十萬人,並非全都是‘戰鬥編制’。
本次南下,冒頓帶來了單于庭本部的十二個萬騎,近十萬人;
左賢王、右賢王本部的各四個萬騎,共六萬多人;
折蘭、白羊、樓煩部各兩個萬騎,近四萬人;
以及呼揭、渾邪、休屠、盧水、蘭氏、須卜氏、且渠氏、呼延氏八個正派附屬部族的各一個萬騎,大約五萬人。
但想想就知道:一場參戰人數遠遠大於十萬人級別的大規模戰役,顯然不可能是雙方各派二十萬人,然後來一場‘二十萬vs二十萬’的大型pvp。
首先,作為匈奴象徵至高威權的單于庭本部,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是不可能下場參戰的。
——最起碼,不可能在一個小小的馬邑城外參戰。
而左、右賢王兩部,由於其掌控者本身具有單于繼承權,在匈奴‘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下,顯然是先天具有‘兵變動機’。
所以通常情況下,單于庭大帳所在之處方圓五百步,要麼全是單于庭本部的護衛。
而在戰爭中,左、右賢王兩部分也很難有機會參戰。
——為了不讓對方殺了冒頓,然後成為新的單于,左右賢王二人都必須緊緊跟在單于大帳邊,監督、威懾對方。
這樣一來,能大機率參與戰鬥的,也就只剩下白羊、樓煩、折蘭三部,以及其餘的八個附屬部族。
那問題又出現了:白羊、樓煩、折蘭三部,再加上附屬八部族,共十一個部族,就意味著有十一位王。
要是十一個部族都一股腦壓上去,大傢伙聽誰的?
再者:光是白羊、樓煩、折蘭三部,就是六個萬騎,滿編三萬六千人了。
除了雲中城那樣的刺蝟之外,整個已知世界,能讓這三個部族的三萬多騎兵叢集吃閉門羹的地方,一個手指頭就數的過來。
——而且基本全都在長城以南!
很顯然,馬邑並不在那幾個‘堅城’的範圍內。
所以攻奪馬邑一戰,在匈奴這邊的狀況已經很明顯了。
作為大boss,單于庭本部的十二個萬騎會留在後方,充當一個類似中軍的角色,或者掠陣的作用。
左右賢王部出於政治考慮,也要留在後方。
至於冒頓徵召的八個附屬部族,則大機率會打打下手,在側翼查探情報、遮蔽戰場,順便掃蕩一下城外的村落。
而攻城的主力部隊,當仁不讓的落在了匈奴的三駕馬車:白羊、樓煩、折蘭三部身上!
關於這一點,哪怕冒頓還沒有做下部署,甚至大軍還沒在南池徵集完畢,參戰部族的頭人也大都心裡有數。
在這種情況下,樓煩王作為必然參戰的三部之一,特意送來了‘韓王部從武州進入漢室’的訊息,自然也由不得冒頓多想。
——樓煩人,可並非是匈奴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