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稜箭頭的倒模,幾乎無法二次使用!
如果是錐形箭頭,完全可以在倒模上做出錐形箭頭的側剖圖,然後用液態青銅澆注成型,冷卻後打磨一番即刻。
這樣一來,將冷卻的錐形箭頭從模具上取下時,根本不需要破壞模具。
但三稜箭頭不一樣——其構成更復雜、形狀更精細不說,最為關鍵的是:這玩意兒根本就不是個平面形狀!
這就好比一片葉子,只需要在葉子一秒刷上顏料,就可以很輕鬆的在圖紙上倒映出葉子的形狀;但如果是一朵花,則根本無法將花瓣倒映在圖紙之上。
而在箭頭的倒模工藝之上,錐形箭頭就好似一片葉子,而三稜箭頭,就是結構立體、複雜,且‘內有乾坤’的花朵。
具體到工藝流程上,二者也是截然不同。
如果用模具澆築錐形箭頭,只需要磨具呈現出箭頭的側剖圖即刻,就如後世在泥塊上留下的手印、腳印一樣。
但三稜箭頭的模具,則需要完全做出三稜箭頭的形狀。
這樣一來,要想將冷卻後的三稜箭頭從模具中取出,就必須先破壞模具。
——三稜箭頭是兩段尖,中間粗的!
至於側剖圖,那更是完全不可能作為模具打造的參考。
這就好比倒模一隻完整的手,要想把最終的產物取出來,就必須剪開模具一樣。
這就使得:要想用模具倒模的方式製造出三稜箭頭,那二十萬支箭頭,就需要二十萬個模具!
製造二十萬個模具,會增加多少成本且先不說,光是時間,就遠比徒手敲出二十萬支三稜箭頭要長的多。
怎麼辦?
最終,還是少府那些出身‘匠門’,先祖從秦時就在秦少府負責打造武器的匠人,想出了一個速度又快,成本又低,且更能快速生產出三稜箭頭的辦法。
想到這裡,田叔便覺得:只有讓劉弘看到成品的三稜箭頭,才能讓劉弘明白,作勢的庫房中,為什麼會有堆積如山的錐形箭。
“還請陛下稍待。”
拱手告罪一聲,田叔便快步離開劉弘此時所在的庫房,不片刻,就從不遠處的另一座庫房走出,手捧一支箭羽,飛快的跑到劉弘面前。
“陛下且看。”
聞田叔此言,劉弘縱是心裡有氣,也是暫時按捺著惱怒,將田叔遞過來的箭羽接了起來。
隨後,劉弘便開始仔細觀察著這枚三稜箭。
“還未開鋒?”
輕輕摸了摸依舊有一毫米後的箭刃,劉弘隨口一問,旋即便將疑惑地目光,鎖定在了箭頭與木製箭身的交界處。
既然很早就下達了‘趕至三稜箭頭’的命令,劉弘對於漢室如今的箭羽製造方式,自然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早在劉弘提出這個設想時,少府所製造出的各式箭頭,就都被送到了劉弘面前。
有箭頭扁平,呈燭火狀的錐形箭、同樣扁平,但呈現三角形的進化版錐形箭,以及,劉弘本以為算是這個時代‘外掛機武器’的三稜箭。
沒錯:三稜箭頭,早在前秦之時,就已經被秦少府的墨家工匠們做了出來。
只是在秦末漢初的戰爭中,秦少府內部的墨家匠人大都被戰火波及,後來又因齊王田橫之死近乎斷了傳承。
再加上漢室鼎立不過二十多年,國庫依舊空虛,百姓依舊貧困,戰事卻往往不會給少府太多時間製造三稜箭頭,才使得這種先進的武器,被漢室暫時放棄。
但即便如此,漢少府也依舊會生產少量的三稜箭頭,用以配備負責包圍聖駕安全的禁軍衛士。
至於效率,則有些低的可怕——過去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少府總共就造出了不到一萬支。
劉弘至今還記得,當那枚精美的三稜箭頭送到眼前時,自己是多麼的震撼!
在聽到田叔‘每個大匠六天才能造出一枚這樣的三稜箭頭’時,自己又是多麼的淡疼。
但劉弘非常肯定的是:當時見到的那枚三稜箭頭,和眼前這枚完全不一樣!
那枚由少府匠人徒手敲出的三稜箭頭,幾乎是在一塊完整的青銅塊上,一下下敲出來的!
最終得出的成品,也是堅固的整體。
而現在,劉弘手上拿著的這枚‘新式’三稜箭頭,則根本不是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