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比高皇帝平城戰役(白登之圍),乃至於秦始皇沙丘之變還要嚴重的打擊!
要想保證這一切可怕到令人髮指的事情不發生,最關鍵的一點,就在馬邑。
——無論如何,馬邑都絕不能陷落!
哪怕拼著陣亡十萬、二十萬,甚至五十萬將士,都必須保證馬邑處在漢室的實際掌控之中!
當然,實際狀況也沒那麼悲觀——要想保住馬邑,根本不需要死那麼多人。
但柴武所提出的預案中,駐紮馬邑內的那五萬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削減的。
這不是劉弘肆意揣測,而是漢室從過去二十多年的戰爭中,所總結出的血淋淋的寶貴經驗。
——當某一座城池被匈奴騎兵叢集攻打時,漢室必須要用兩倍於敵方的兵力,才能確保城池三月不失。
至於三個月之後,倒也不是說城池受不住了,而是冬天來臨,匈奴人就該溜回草原了。
至於匈奴人可能來犯的兵力,目前的狀況是:如果只有右賢王帶幕南諸部來,那就是五萬人左右;要是單于冒頓親自來,就是十萬。
但無論是五萬還是十萬,實際上馬邑城面對的,都只會是最多三萬人。
——再多,馬邑武州塞一帶的戰場就塞不下了。
面對三萬人,派出五萬士卒據城而守,再加上緊急修繕一下城防工事,出擊自是不可能,守住城池還是沒問題的。
若是從馬邑城的大小、城牆所能容納的守軍士卒來推斷,這五萬守軍甚至有可能被分為三到四部分,輪流上牆守衛!
馬邑既然‘萬無一失’,那馬邑以南的樓煩一帶,及趙長城一線的五萬士卒所組成的‘第二道防線’,就基本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最起碼,也不許要和馬邑、武州塞的守軍那般,提前從長安調動、佈置,然後在樓煩一帶吃喝三個月。
即便馬邑由於某些出人意料的因素被攻破,也不可能是戰役前半段。
——五萬人守城,一個月總是能守住的吧?
所以,位於馬邑以南四十里處的趙長城缺口,劉弘不打算按柴武所說那般,設定第二道防線。
倒也不是說劉弘孤注一擲,而是趙長城作為漢室北方防線當中,代北一線實際意義上的‘北牆’,本身就是有守備力量的。
憑藉這部分力量,漢室在過去二十幾年,都沒讓匈奴人大肆跨過長城,進行太嚴重的破壞。
馬邑真要出了問題,趙長城代北段已有的守備力量,足夠將匈奴人南下的腳步擋住一段時間。
藉著這點時間,漢室就能做出充足的反應,對代北趙長城防線發起支援。
這樣,三十萬人的部隊,就被劉弘削減了五萬——樓煩第二道防線。
同時,又確定了駐守馬邑的五萬部隊絕不能動。
剩下的二十萬人,按照柴武的說法,其中十萬,是要在武州塞輪流防守,阻止匈奴人北逃;剩下十萬,是要在馬邑和武州塞之間的野外,對陷入包圍的匈奴人進行絞殺。
沒錯,步兵對騎兵的絞殺。
或許聽上去很魔幻,但結合時代背景,卻是再正常不過。
——這個時代的匈奴騎兵,與後世蒙古奇兵最大的一處不同,就是沒有馬鞍、馬鐙!
若是無視匈奴騎兵墊在屁股下的牛皮墊,那此時的匈奴騎兵,幾乎和遠古時期騎馬的野人毫無差別!
如果劉弘沒記錯的話,現在這個時間點,匈奴騎兵連韁繩都沒有;策馬奔騰的時候,都還得靠揪馬鬃來保持平衡!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種狀況得一直到文帝登基,並於三年爆發河南戰役後,漢匈達成新一輪的和親條約,邊境商貿逐漸繁榮,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除了茶、鹽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香料、絲綢等奢侈品,匈奴從邊境貿易得到的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以苧麻搓制而成的、堅韌度更高的麻繩!
試想一下:一個沒有馬鐙、馬鞍,甚至沒有韁繩,騎馬都需要雙手攥緊馬鬃的騎兵,是透過怎樣的方式作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