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整張鹿皮價值十金,且絕大多數鹿都在官府控制下時,百姓哪怕不知道中央有多少黃金,也會想:成千上萬之鹿,也不過黃金十萬斤,官府應該還是有這個儲備的。
但當一張鹿皮價值上萬金時,白鹿皮幣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哪怕世界上只剩下一百頭鹿,它們的皮,也價值上百萬金!
而這上百萬金,別說漢室中央了,哪怕是將整個漢室的黃金聚在一起,都不一定能湊夠!
而這,才是導致白鹿皮幣全面大崩盤,最終完全失去公信力,導致豬爺只能賴賬,不再認可白鹿皮幣的原因——對於已有的白鹿皮幣,政府完全沒有能力將其兌換成貴重金屬。
要知道即便是後世,政府發行紙幣的底氣,以及紙幣的價值支撐,也是以中央儲備的大量貴重金屬為保障!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任意一個政權所發行的貨幣,其價值總量,必須時刻低於該政權的貴重金屬儲備量。
例如,某國發行一千億紙幣,就必須保證,其本身儲備的黃金,價值在一千億以上。
因為只有這樣,該政權才具備絕對意義上的‘兌換能力’,即:當任何一個人拿著該國貨幣,到該國任意一個銀行兌換黃金時,都能如願換到。
且在最極端的情況,即:所有已發行的貨幣,都被用來擠兌貴重金屬時,該政權有能力將所有的貨幣,兌換成等價的貴重金屬。
乃至於,為了在‘全部貨幣被用來擠兌黃金’的狀況發生後,政府還能有足夠量的貴重金屬儲備,來穩定市場秩序,絕大多數政權的貨幣發行量,會維持在貴重金屬保有量的三分之一以下!
這,才是後世紙幣能維持其金融價值,且被社會廣泛認可、流通的根本原因所在:雖然紙幣本身沒價值,但這些紙幣,隨時都能用來兌換貴重金屬。
而這裡的‘隨時都能’,便是足夠量的貴重金屬儲備,以及足夠高的政府公信力作為保障。
即:政府有足夠的貴重金屬應對兌換,且政府公信力保證‘拒絕兌換’的事不會發生。
從這個角度分析白鹿皮幣,就能很容易得出其崩潰的原因:彼時,漢室黃金儲備量幾乎是肉眼可見的不足,且政府公信力完全不靠譜。
——要知道武帝豬爺,可是能在劉邦喊出‘山河永固,與國同休’之後,藉口酬金一事,直接罷免大半徹侯勳貴的大忽悠!
哪怕是高皇帝劉邦,也曾有過發行三銖錢,併為其制定十二銖面值的‘案底’。
在這樣的情況下推行紙幣,還是防偽手段極其拙劣的白鹿皮,又作死的制定‘方尺鹿皮直千金’的面值,就使得白鹿皮幣的崩潰,成為了必然。
有了歷史上的豬爺作為反面教材,再加上後世人的金融視野,劉弘推行類紙幣,無疑就靠譜的多了。
首先,‘糧票’這種類紙幣的推行,與武帝朝的白鹿皮幣,後世的錢票、銀票最大的一處不同,便是起本位物的不同。
白鹿皮幣,實際上是以原始的‘金本位’作為其金融支撐;銀票、錢票等物,則是以相應時代的貴重金屬,即‘銀本位’‘銅本位’作為支撐。
這樣的做法,放在後世顯然是先進無比,但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任何貴重金屬本位,對華夏卻都是天方夜譚。
——華夏大地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任何一種貴重金屬本位的金融手段,其所需的貴重金屬量,龐大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而華夏大地的貴重金屬礦藏本就不算太豐富,且在這個世代還大都無法挖掘,就使得華夏大地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間隔內,都處於‘貴重金屬供不應求’的尷尬之中。
而作為後青銅器時代的漢室,這種情況則更為明顯。
因為漢室幾乎沒有銀,又嚴重缺乏黃金!
而作為通行貨幣材料的銅,在此時甚至還肩負著‘生產材料’的角色——無論是武器軍械,還是農具、祭祀用具、加劇,都離不開銅。
這就使得在漢室,起碼是在現在的漢室,以金、銀、銅等貴重金屬為本位保障物,推行紙幣或類紙幣的做法,最終都會導致政府兌換能力不足。
所以,劉弘對類紙幣的試探,便放在了另外一個本位保障物:糧食之上。
相較於金、銀、銅等整個漢室都匱乏,且短時間內無法大量獲得的貴重金屬,糧食的獲得,顯然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