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到壟斷大半個國家某一市場的大生意,所需要的本錢更是大到令人髮指!
就拿關中的糧食市場來說,劉弘要想達成完全壟斷,就需要保證每年都有二百萬萬錢以上得資金儲備,用於秋收後得糧食收購。
這還只是壟斷粟米,還沒把產量近乎相等得宿麥計算在內!
等將來,宿麥也成為糧食保護價政策得一部分,這個數就得立刻乘以二。
四百萬萬錢得資金儲備···
劉弘非常確定:即便是在原本的歷史上,武帝爺發動漢匈全面戰爭之時,漢室府庫存有的現金,也未必能達到四百萬萬錢!
對於劉弘而言,這也同樣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為了緩解現金短缺的問題,劉弘已經是無所不用其極,在竭盡全力回收錢幣得同時,儘量得避免現金外流了。
朝堂俸祿不用多說,自古以來都是糧米;地方官府從農稅中截留的‘行政支出預留款’,也同樣是粟米。
這著實讓劉弘傷了一番腦筋。
最後,劉弘再次將一個本打算將來推出的計劃,在現在這個尚未成熟得時間點推出,才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
——金銅兌換!
貴重金屬之間的兌換,或許在後世人看來有些奇怪,但換個角度想,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在漢室,金確實是貴重金屬,但銅卻並不是單純的貴重金屬,也同時是通行貨幣的主要原材料。
所以在漢室進行金銅兌換,實際上就理解成在後世,拿紙幣購買黃金。
而黃金在漢室,也同樣比後世更具備實際意義——除了是貴重金屬,黃金還是此時必不可少的隨葬品!
漢室上的皇帝,下到黎明百姓,都有在墓穴中陪葬黃金製品的習慣。
如後世被挖掘出的漢梁孝王墓,即便是在摸金校尉們數千年的摧殘之後,也依舊保留了大量的黃金製品。
具體到百姓,黃金陪葬的習俗更是深入人心——在漢室,先祖陪葬品中的黃金之多寡,是直接和後代孝順與否掛鉤的!
在這樣的輿論背景下,喪父的漢室青年為了證明自己足夠孝順,只能是散盡大半家財,使出後世雙親給後代付首付的力氣,為父親置辦出足夠的金制陪葬品。
從這個角度而言,可以說黃金,屬於漢室絕大多數百姓的‘剛需’——為了將來喪葬之用,幾乎所有的漢人家庭,都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儲存點黃金。
這樣一來,劉弘決定用黃金交換銅錢,以撐起糧食保護價政策前期的資金投入,也就是順利無比了。
在金額兌換方面,劉弘也是狠狠下了一番功夫,終於定下了一個合適的兌換比例。
一金,換秦半兩錢一萬五千枚;八銖二萬二千五百枚;五銖錢三萬六千枚;三株錢六萬枚。
與此同時,這個交換比例嚴格遵照一條鐵律:銅含量低於三成的錢,一律不收!
這樣一來,某人拿著一堆鉛片片,就從劉弘這裡換走黃金的可能性就被堵死。
劉弘也並沒有將此事,按照朝堂正式公文的形式宣佈,而是將其預設為了‘少府的私人舉措’。
如此,也好隨時踩剎車——等銅錢夠用了,就不再往外兌換黃金。
說起來,為黃金和銅製定兌換比例一事,算是劉弘早就想做的經濟舉措了。
——沒辦法,此時的漢室,就連大概的金銅兌換比例都沒有!
出於‘備做喪葬之用’的考慮,在民間,也很少有人願意拿黃金,去兌換別人的銅錢。
但對於一個政權的金融建設而言,貴重金屬被賦予具體的貨幣價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很簡單的道理:要想學後世的鷹國玩兒金本位,那首先要給出一個標準——一盎司黃金,等於多少美金?
也只有具體的貨幣價值,才能讓貴重金屬具有確切的金融價值,而不再是‘很貴,但不知道有多貴’的模糊價值。
金本位作為後世經驗證明其正確性的金融舉措,是劉弘必然要推動的。
雖然這一步還很遙遠,漢室的黃金儲量根本無法滿足,但劉弘也要慢慢開始做準備。
為金銅構建出一個官方的兌換比例標準,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