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288章 墨翟之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288章 墨翟之後 (1 / 4)

作為目前,少府諸屬衙中專責鑄錢的部門,鑄錢監的規格,比專責鑄造武器軍械的諸冶監,以及負責織布的作室要小一些。

諸鑄錢監,顧名思義,是‘各個負責鑄錢的部門’之意;而鑄錢部門之所以分為這麼多分支,便是因為如今,漢室通行貨幣混亂的緣故。

秦半兩、高祖三銖、呂后八銖自是不用說,民間其實還流傳著很多舊式錢幣。

在視察過程中,劉弘甚至看見了戰國刀幣的身影!

只能說,漢室如今的幣種,簡直是雜亂到了極致。

——刀幣既然出現在了少府鑄錢監,就意味著刀幣在民間,還是有一定的通行能力的!

這讓劉弘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貨幣的統一,宜早不宜遲。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市場上貨幣繁雜,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頂多就是各個幣種之間的換算複雜一些而已。

但沒有人知道:在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度量衡’的豐功偉績中,錢幣的統一,也成為了重要因素之一。

在戰國時,列國除了各有其俗、各有其文、各有其制外,還有一個讓秦始皇十分別扭的點,就是列國各有其錢。

如鏟幣、刀幣、環錢等各式錢幣,其銅含量、重量乃至於形狀都各有不同,且只能在產地使用。

如趙之鏟幣,只有趙地百姓認;楚之刀幣,也只有楚人認可其為‘錢’。

為了整合經濟秩序,為‘統一度量衡’蓋上最重要的一塊磚,秦始皇才在統一天下之後,發行了普行天下的統一貨幣:秦半兩。

在秦半兩發行之前,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都十分繁雜——要麼是以物換物,要麼,就是熔錢稱銅。

比如一個齊國商人,將齊國特產的齊紈帶到了趙國,卻得到了鏟幣為貨款,這個齊商無法判定自己是否吃虧,就只能把這些鏟幣熔鍊,把其中的銅分離出來,再去判斷這些銅在齊地的價值。

至於以物易物,那就更麻煩了——各國物價不同,經濟繁榮程度不同,就連度量衡,都是南轅北轍。

如齊地盛產齊紈,秦則有蜀錦,但齊紈在齊國根本就不值錢,蜀錦卻是普行天下的‘奢侈品’。

這種時候,齊商拿自己的齊紈,去交換秦商的蜀錦,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

——齊紈在齊地雖不值錢,但秦地卻沒有!

物以稀為貴,齊紈就應該在秦賣出高價!

但這個‘高價’有多高,齊商心裡卻沒譜。

就算最後,雙方大致商議出了彼此都滿意的交還比例,也會出現問題。

如收到齊紈之後,暴躁的秦商很可能提刀找上那個齊商——不是說好一百尺嗎?

咋才給我八十尺?

這時,那個齊商只能委屈地說:這就是我們齊國的一百尺啊···

在度量衡被統一,且有了秦半兩之後,這樣的情況才不再發生。

現如今,漢室的貨幣混亂狀況,雖然還沒到秦統一天下時的地步,但光從方才那枚透著綠鏽的刀幣來看,漢室的問題,也沒比秦初好到哪裡去。

關中可能認可八銖錢多一些,但關東地區,可能還是以秦半兩錢為主要流通貨幣。

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很有可能還在使用刀幣這種極具戰國特色的貨幣。

這樣的狀況,將對漢室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阻礙。

遠的不說,就說幾年後,少府的糧食保護價政策推行到關東,就很有可能有一大批戰國刀幣出現,前來購買少府的米糧。

所以劉弘此番前來,第一個目的,就是鑄錢之事。

“如今少府存銅幾許?”

漫步走在一處鑄錢作坊內,劉弘一邊饒有興致的觀察著鑄錢的過程,一邊向田叔問道。

就見田叔面色陡然一慌,略有些遲疑道:“稟陛下,今少府之銅,近二十萬斤。”

聞言,劉弘卻沒有察覺出田叔的一樣,只暗自點了點頭,默默盤算起來。

與後世‘一斤為十兩’的重量計算所不同,漢室的一斤,為十六兩。

而一兩,又等於二十四銖——秦之半兩錢,就是因為其重十二銖,才被稱之為半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