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蒼勁有力的呼和聲,將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放眼望去,就見一輛方從尚冠裡勢出的馬車,停在距司馬門數百步的武庫左近。
看到馬車的那一刻,周勃鬥志昂揚的面容便如洩氣的氣球般一萎,手中長劍,也已在不知不覺間掉落在地。
——戰鬥,結束了。
陳平的出現,為這場慘烈的皇宮爭奪戰,畫上一個毫不完美的句號:北軍,徹底敗了。
不片刻,便有一位家臣爬到周勃身旁,拱手一拜。
“丞相謂絳侯:代王車駕已至直城門外;還請絳侯速令將士歸北營,攜朝中百官同至城門,迎代王車駕。”
聽著家臣的轉述,周勃望向遠方,那道負手屹立與馬車之上的身影,絕望的閉上了雙眼,揚天長嘆···
※※※※※※※※※※※※※※※※※※※※
漢長安八街九陌,共十二座城門,東西南北四面城牆,城門各三。
北有橫門,廚城門,洛城門;東有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有覆盎門,安門,西安門;而西,便是雍門,章城門,以及藁街的西盡頭,直城門。
作為未央宮與戚里之間的分割線,藁街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條‘道路’——與長安城北宮牆平行的藁街,在必要時刻,將成為容納百姓,聞聽天子於北闕發表言論的‘廣場’。
而對於廟堂而言,直城門的存在,除了供百姓出入之外,最大的作用,便是將城外物資更快的搬入未央宮內的少府作室。
現在,代王劉恆的車駕即將從直城門進入長安城,這無疑算是極其少有的狀況。
正常情況下,諸侯王朝覲長安,無論是自東而來的關東諸侯,還是自北而來的代王、燕王等邊地諸侯,最終都要在長安以北二十里等候宗正屬衙的上報。
待天子下達‘允許入覲’的指示之後,朝見的諸侯王才能在宗正官員的引領下進入長安城,在王府內沐浴更衣,等候天子傳召。
而諸侯王進入長安城的城門,自有漢以來僅有一座:洛城門。
即長安北三門中,靠東的那一座。
在城外得到許可之後,諸侯王即隨行人馬須跨過渭水之上的渭橋,從洛城門進入長安城,然後在第一時間,到洛城門附近的高廟祭祖①。
而天子出京歸來,則相對寬鬆一些:天子聖駕可以從洛城門、安門其中一個進入長安,並進入高廟祭祖,或者從西安門、章城門這兩座同時具有宮門和城門作用的門進入皇宮,沐浴更衣,再前往高廟。
也就是說,無論代王此方入京,是遵從諸侯王入覲的傳統,還是直接按照天子回京的程式,直城門,都不屬於‘可選擇’的一類。
代王劉恆卻依舊那麼做了,只能證明一件事:代王現在進入長安後的第一時間,就進入未央宮!
——要知道劉恆是從蕭關進入關中,一路快馬趕到長安,最便捷的,是從北入長安。
而直城門,是距離未央宮最近的——自直城門進入長安城,復行百餘步,就可從作室門進入未央宮。
至於直接從章城門或西安門進入未央宮,劉恆則大概是忌諱朝中百官,以免君臣失何。
饒是如此,這般急不可耐的吃相,也無疑是讓朝中百官體味到了一絲深意:對於長安朝堂,這位新君,似乎不是很信任···
當朝臣百官嘀咕著從宿醉的狀態中走出,從榻上爬起,洗漱乾淨,與同僚趕到直城門外時,更是驚訝的發現:一輛富麗堂皇中,又帶著一絲莊嚴的車輦,已停於城門外等候。
“代王,終歸年齒尚青啊···”
——今日,可是代王第一次以準天子的身份,接受朝堂百官的拜見!
這種情況下,作為主角的劉恆卻比大部分朝臣還早出現在城門外,這無疑讓百官隱隱感到不快——比劉恆還晚出現,這不是讓百官被動帶上了一頂‘無禮’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