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世,即便衛霍兩位天之驕子依舊可以閃耀草原,劉弘也需要數量夠多、實力夠看的將領過渡。
就算另外培養被歷史掩埋的將領,劉弘也需要自己的將官集團,能有一半以上在歷史上證明過自身的人,來保證漢室將官的整體質量。
而劉弘與文景二帝不同的是:周勃、灌嬰等一干老將不可用,開國功勳中,也只有柴武還有十數年壽命,可以替劉弘撐住北方邊牆的防守。
至於周亞夫,在周勃化身‘誅弘衛道士’的情況下,幾乎不再有成為大將的可能——政審不過關!
至於張武、宋昌,那是劉恆的親密心腹;薄車騎更是劉恆的母舅,幾乎沒有被劉弘拉入中央的可能。
韓頹當,如今估計還在匈奴茹毛飲血;李廣,也不知道在北地的哪個地方晃盪···
可以說,比起歷史上的文景二帝,劉弘的選擇面已經被縮小了大半;對於僅剩的幾位,劉弘是能爭取就儘量不放棄;能拉攏就儘量不清掃的態度。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劉弘有充足的時間發育種田,釐清內政,再提兵北上,完成北逐匈奴的時代使命!
至於召見張蒼,則是因為另外一件事了:楚王劉交,不出意外的辭絕了劉弘召其入長安的命令。
對於這位師叔祖的決定,劉弘早有預料;或者說,在得知劉交婉拒入朝長安時,劉弘可謂是長出了一口氣。
——被劉弘稱之為‘漢開國大佬集中死亡期’的今明二年,漢室將有一大票宗室諸侯、大臣、開國元勳亡故;而這位歷史上的楚元王,就在其中。
若是這位師叔祖沒有體會到召覲詔書中的暗示,真就收拾行裝打算入朝長安,那劉弘就要慌亂一陣子了——萬一這位師叔祖在路上出個什麼差錯,那劉弘可就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畢竟這個時代,無論是道路還是交通工具都還很原始,一路舟車勞頓,老楚王七老八十的人了,實在說不準能不能撐住這慢慢長途。
好在劉弘(劉不疑)的文學素養不錯,老楚王也不愧是人精,一眼就看透了詔書中,劉弘嘴上說著要,實則很不情願的真實意圖,遂老老實實的拒絕了朝見。
理由也十分充足——老臣年逾八十,實不堪舟車之苦,萬望陛下念在高皇帝之遺德,恕臣未朝之罪。
收到那封告罪書時,劉弘也不由為劉交的語言智慧感到由衷的欽佩;旋即以‘楚王、高皇帝幼季,朕之皇叔祖也;許楚王毋三歲一朝長安!’
當然,劉弘允許劉交不用再按律朝覲,與歷史上文帝允許劉濞不必朝長安是兩個概念——反正劉交,也活不到下一次按例朝貢長安的時候了。
劉交也是十分識趣,表示自己雖然因為年邁不能朝長安,但君臣禮數不能顛覆,所以派了幾位嫡子,代替其前來朝覲。
並且,劉交的告罪書上白紙黑字寫的明確:凡宗室之事,俱有次子劉郢客代替劉交,‘協助’劉弘處置。
除了這份光明正大的告罪書外,劉交還一同送來了另一份密奏:臣已交代郢客,一應事宜,俱以陛下之意為要!
當然,劉交如此無條件支援也並非沒有條件:楚王太子劉闢非,於年前亡故,劉交希望次子劉郢客可以成為新的王太子;此番派其代為入朝,也有讓劉弘‘考察秉性’之意。
諸侯王的繼承製度,與爵位繼承又有所不同——雖然如今,諸侯王的繼承也同樣預設以嫡長子為天然繼承人,但只要嫡長子先於諸侯王死去,那繼承權的判定就變得很模糊。
——因為《漢律·爵律》當中,規定的爵位繼承製度,根本就沒有針對諸侯王繼承規則的描述!
所以,諸侯王在嫡長子,即王太子早於自己死去時,將面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遇:究竟由哪個嫡子繼承王位?
通常情況下,對於這種個例,漢室的處理方式是召該諸侯王所有的嫡子入長安,然後在‘儘量選年紀大的’的前提下,選其中最賢惠,最安分的人為王。
但這個‘最賢惠,最安分’的判定,全然有皇帝說了算——諸侯王事,乃宗親家事,外朝沒有權利插手。
這樣一來,究竟是真選個老實穩重的去繼承王位,還是選個調皮搗蛋的睿智去作死,然後將來順勢廢黜王國,都在皇帝一念之間。
·
·
·
PS:歷史上,酈商就死於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80年),具體日子無從考證(畢竟酈商又不是皇帝,能被記錄哪一年死亡已經很不錯了)所以這不是佐吏為了劇情而寫死酈商,而是酈商確確實實要老死了。
書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