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陳平終於站出來,極不情願的說出那句‘還請陛下三思’,劉弘心裡,就差沒有笑著打滾了!
——高廟牆垣怎麼回事,劉弘能不知道?
曹巖劍襲蟲達的時候,劉弘可就站在高廟的門檻上看戲呢!
雖然沒太看明白,蟲達是如何將曹巖手中的劍打飛,並‘精準’的將那把飛劍鑲近高廟的外牆,但劉弘心裡瞭然無比:那把劍,與其說是曹巖插上去的,倒不如說是蟲達!
但問題是,誰知道呢?
曹巖和蟲達劍搏,誰看到了?
唯一確認‘高廟牆恆破壞者’身份的,就是牆上插著的那把劍。
而劉弘之所以敢如此篤定的將事情鬧大,則是因為:牆上插著的那把劍,乃御賜之劍···
都不用去問,劉弘就能知道這把劍的來歷:便宜老爹劉盈被曹參噴的實在遭不住,就賜了幾把御劍給曹參,隱晦的表達出自己‘血量見底,還請丞相輕噴’的意圖···
後來曹參亡故,御賜之劍被留給了二代平陽侯曹窋,然後劉弘穿越,曹巖被趕鴨子上架擔任郎中令,替陳平周勃等人監視劉弘;作為長兄的曹窋大概出於勉勵或者拉攏之類的目的,將家中侍奉的御劍取下一把,交到了弟弟曹巖手中。
通常情況下,皇帝御賜之物,除非是金錢布匹,不然都會成為家族供奉的收藏品:先家主時,某某皇帝賜某某物。
而御劍,又是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類。
但凡得到,幾乎全都會被祭奉到家祠中,做傳家寶,傳給後代;同時也是向外人宣揚著自家的地位:俺們家可是陛下的人!
曹巖之所以那麼睿智,佩戴御劍前往高廟,甚至只要是入宮,都隨身佩戴的原因,劉弘也能猜到——左右不過是藉此,為自己的行為尋求一絲安慰:臣這可是替孝惠皇帝管著陛下的!
對此,劉弘只能說:曹巖,你特孃的還真是個天才!
通常情況下,就連劉邦斬白蛇用的那把‘雲霄劍’,也同樣不會被皇帝隨時攜帶,而是高掛於高廟,劉邦的衣冠之側,四時供奉。
也就是劉弘是在擔心死於空氣中毒,才時刻將一把假的雲霄劍隨時帶在身上。
——真的那把,別說在哪兒了,現在還是否存在,都兩說。
而西漢初的著裝,又並不十分明確的劃分文武,但凡是有些地位的人,都會在身上掛配劍一柄,無一例外。
即便是後世傳聞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讀書人,也同樣如此。
西漢的皇帝又普遍宅不住,還不愛著正裝;所以常服出行的時候,都會做普通的貴族打扮,身上都會掛著一把少府製造的天子劍。
其作用當然不是砍人,而是點綴、裝飾,類似於綬帶上掛個玉佩一般。
老劉家的皇帝又特別好大喜功,隨便被人吹捧兩句,就飢渴難耐的想要賞賜人家;但皇帝身上又不會帶著金錢,怎麼辦呢?
賜劍!
沒錯,就是順手把腰間繫著的天子劍解下來,賞賜給眼前的馬屁精。
天子劍,足夠貴重;只是把劍,又經濟實惠——實在是居家賞賜之必備良品。
原本的歷史上,開國皇帝劉邦倒是個實在人,賞賜一般都是糧食、布匹;短命皇帝劉盈又沒活幾年;之後的文、景兩位摳搜鬼,那就是實打實的發劍狂魔了。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去掉做泥塑雕像的前五年,以及病種臥榻的最後三年,光是中間的十五年,就發出去數百柄御劍,平均每年超過四十柄!
也就是說,每過十天,就會有一個幸運兒,得到劉恆賞賜的御劍。
景帝更是誇張,但凡碰到不得不賞,又捨不得賞的時候,二話不說,一聲: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