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聽說過呀!
柴武倒是冷靜得多,連道一聲不敢,便稍抬起頭,暗自打量著眼前的少年天子。
稚嫩的面龐絲毫不見髯須的蹤跡,眉眼俊麗有神,嫩白的膚色將那張臉襯的略顯陰柔。
但柴武知道,眼前這個‘不甚雄武’的少年,絕對不是表面看上去這麼簡單。
在柴武打量著眼前的少年天子時,劉弘也同樣暗自打量著眼前,這位身高近八尺,膀大腰圓,眉宇剛毅的壯漢!
老將軍一張方方正正的臉,黑白相間的髯須略有些雜亂,那雙佈滿血絲的眼睛,即便是在這將近六十的年紀,也依舊散發著精光。
——棘蒲侯柴武,漢十八功臣第十三位!
雖然排名不算靠前,但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的中軍組成,便是:前將軍韓信,左將軍孔聚,右將軍陳賀,以及後將軍周勃、柴武。
可別以為後軍,就是在大軍後方打雜的——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絕大多數失利,都是因為後軍被攻破!
前軍出問題,左右不過是撤退跑路,左右兩軍出問題,也不過是調整軍陣姿態,陷入劣勢罷了;但後軍一旦出問題,那就是跑都沒地方跑!
而且,在戰事逐漸呈現出敗亡的趨勢時,軍隊撤退,都會直接回頭,以後軍為前軍,為大軍撤退開路;並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埋伏。
所以,前將軍一般是軍事能力最強的人,左右將軍則是沉穩的人;而後將軍,非親密心腹不能擔任!
這很容易理解:要是不想在前方打的焦灼時,後院失火,全軍被圍,就必須保證後軍不會出岔子。
這要求後軍的統軍者,在對主帥絕對忠誠的同時,還需要要有水準線以上的軍事能力,以及臨機應變能力。
而柴武能和周勃一同成為劉邦的後軍主將,某種意義上可以證明,柴武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與周勃近乎平齊。
從今日的情形也能看出,柴武的政治地位也不必周勃差多少——如若不然,都不用等劉弘出現在城牆之上,飛狐軍就要被貼上叛軍的標籤,然後陷入周勃的重重包圍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一年後陳平亡故,周勃幾乎在成為丞相的同時被罷免,趕回老家種田;丞相之位擊鼓傳花,落到了灌嬰的頭上時,上將軍、飛狐都尉,棘蒲侯柴武被文帝召回中樞,任大將軍。
柴武的大將軍,和現在灌嬰的大將軍比,可不是一回事——任命灌嬰成為丞相之後,文帝劉恆出於對太尉滔天兵權的忌憚,直接罷設了太尉官!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灌嬰在成為丞相之後,大將軍柴武,成為了大漢帝國軍事最高領導人。
這,也是劉弘不遠萬里,特地將駐紮于飛狐口的飛狐軍,以及柴武召至長安的原因。
首先,柴武無論是資歷還是地位,都足夠讓長安的各路牛鬼蛇神閉嘴;就連周勃見了柴武,恐怕也要以同級之禮相待。
其次,則是因為飛狐軍的使命:駐紮飛狐口,時刻緊盯整條漢長城!
無論長城哪一點遭受入侵,飛狐軍都會是第一個趕去支援的部隊。
甚至於有些特殊時期,匈奴入侵的訊息還沒傳到長安時,飛狐軍便已經趕到戰場了!
駐紮于飛狐口的飛狐軍,就是漢室邊防部隊,唯一的一支機動力量。
這也使得,當飛狐軍‘無詔令’出現在長安城外時,周勃、陳平不敢把叛賊的標籤貼上去——因為飛狐軍,對邊防戰略而言,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
失去飛狐軍,將讓漢室邊防部隊的禦敵能力直線下降三分之一!
當然,飛狐軍常年‘長途奔襲,趕赴戰場’所鍛煉出來的長途跋涉能力,也是劉弘地考慮因素之一;換做其他部隊,不說多久能趕到了,能不能出現在關中,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