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影視劇中那般,隨便一個小縣令出巡,道路兩側便有百姓跪迎、或朝會中百官跪地叩首,口稱奴才的場景,更是完全不可能在漢時出現。
——前者如若真的發生了,那這個‘作威作福’官員就離‘羞愧自盡’不遠了。
後者如果發生···
那劉弘就可以從‘荒’、‘煬’、‘厲’、‘幽’等諡號中,提前為自己預定一個了。
此時的漢人,只跪天地君親師。
上跪天神太一,下跪土地灶王;跪君主,跪父母長親,跪授業恩師。
身為皇帝的劉弘,雖然是大漢江山的主宰,天下萬民之君主,但這並不表明,見到劉弘的人都必須下跪。
即便在朝會中,身處最低一級的百石小官,也不用對劉弘下跪,只需要深深彎腰,拱手拜之即可。
到了九卿、三公甚至丞相,劉弘更是要如方才陳平到來時那般,微微躬身回禮。
戰國剛過去不久,漢又初立,戰國遺風尚濃厚,百姓的膝蓋還是很硬的!
但凡能不跪,那即便是在皇帝劉弘面前,尋常百姓也會盡量避免下跪。
若是有年過七十的老者,那更恐怖——人家剛做出要跪的動作,劉弘就得要趕緊上前扶起,表示自己‘不敢受老者之禮’。
而此時,北闕之外,無論男女老幼,上千士民皆跪倒在地,拜厄自己的君王,這便是對劉弘最大的認可。
當然,也有可能是百姓對劉弘地期許,比如‘陛下,糧價要不出手管一管啊?’之類的。
但這都無所謂。
如果糧食就能換來忠誠,那劉弘絕對願意把手上那三十萬萬錢全部換成粟米,全天下百姓每家每戶發個十石!
看著宮牆下,飢餓都快被寫上額頭的百姓,劉弘不由暗自感傷起來。
無論是呂后駕崩,還是諸侯大臣共誅諸呂,亦或是劉弘如今與朝臣勳貴暗中角力,其實與這些百姓,都沒有什麼關係。
呂后沒死,粟米就煮不熟了?
諸呂未滅,柴火就點不著了?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天下興亡,皆唯百姓承其哀苦。
想到這裡,劉弘便放下了‘趁此機會掀桌子’的打算。
只見劉弘面色一沉,側過身,對身邊的陳平冷聲道:“朕觀百姓民皆面呈菜色,若久未飽食?”
“朕交代少府之事,丞相可曾親視?”
放到正常年代,這頂天了,也不過是皇帝對臣子的一聲責問。
可這句話,卻幾乎是劉弘咆哮出來的···
別說是宮牆下的百姓了,估計就連一里外的戚里,或許都能隱約聽見劉弘地聲音!
跪於宮牆下的百姓聞聲抬起頭,就看見年幼的君王‘怒目圓睜’,呵斥著食祿萬石的老相國···
無數百姓頓時熱淚盈眶,不顧地上冰冷僵硬,對著宮牆連連磕頭叩首,‘陛下仁慈’‘民等困苦’之類的苦水夾雜著哭嚎聲,頓時響徹北闕上空,久不息散。